山姆换人了,不是出事,是得活。 会员数量冲到四百万了,运营成本倒是跟着往上蹿。进口商品价格涨了一波,国产品牌陆续上架,配送速度提上来了,但整体价格没见往下走。高管调整挺频繁的,倒不是干得不行,实在是这买卖太考验功夫国内消费者认可会员制的价值,但不太愿意单独为服务额外付费。 部分媒体提到,他们原本可能想走Costco那种大包装、低毛利的模式,实际操作下来却发现,本地市场更看重“划算”,而不是单纯“量大”。价格要是没竞争力,消费者转身就走,根本不带犹豫的。真功夫得花在怎么让四百万会员到期了还主动续费,光靠换人可撑不住场面。 那天下午我正刷着手机摸鱼,屏幕亮得晃眼,手腕都酸了。看到这条消息时,刚点的奶茶到了,吸管一插甜得发腻,赶紧灌了两口白开水。这年头,连零售巨头都这么难混了吗? 其实山姆进入国内挺早的,九十年代末就在深圳开了首家店。那时候会员制零售对大多数人还是新鲜事,它算是第一批把“仓储式购物”概念带进来的。早期主要服务外籍人士和高端客户,商品以进口大包装为主,慢慢才扩展到本地中产家庭。 这两年零售行业变化特别快。2025年上半年的消费数据显示,大众消费更注重实用和性价比了。进口食品和日用品因为物流、关税这些环节,成本下不来;反过来,国产供应链越来越成熟,不少本土品牌的品质都跟上来了,价格更有优势。 山姆在2025年初开始加大国产商品的比重,从零食、饮料到家居用品,品类扩展得很快。像某个国产牛奶品牌,上架三个月就冲到品类销量前三。这说明消费者不是一味迷信进口,关键还是看东西值不值。 配送这块也挺卷的。去年开始,山姆在一二线城市把“极速达”压缩到一小时左右,背后是前置仓和骑手调度的升级。但配送成本不低,这部分压力最终还是会反映在定价上。有会员吐槽,有时候运费比买的东西还贵,这体验确实打折扣。 高管频繁调整,可能跟总部对业绩期待高有关。2025年6月的一份行业报告提到,国际零售品牌在国内的适应期比预期要长。本土竞争对手像盒马、京东七鲜,打法更灵活,会员体系也更贴合本地习惯。山姆想保持高端定位,又不能丢量,这个平衡挺难拿捏的。 你说消费者为啥这么挑剔?现在选择太多了,手机划两下就能比价,线下店、线上平台、直播带货,渠道五花八门。除非商品或服务有不可替代的亮点,否则光靠品牌名气留不住人。 从经营角度看,四百万会员基数不小,但续费率要是跟不上,增长就会吃力。2025年最新的行业调研显示,中产家庭在会员卡支出上更谨慎了,会同时对比好几家的权益。山姆的会员费不算便宜,要是年内没有明显权益升级,部分人到期可能就不续了。 供应链可能是另一个突破口。如果能在采购、物流环节进一步优化,把省下来的成本反馈到价格上,哪怕只是部分明星商品降价,对会员的吸引力都会不一样。毕竟大家平时工作已经够累了,买东西不就图个实惠省心吗? 零售这行,光有模式不够,还得懂本地的人情和习惯。就像你推荐朋友买什么东西,总得自己试过觉得靠谱才敢开口吧。企业也一样,商品、服务、价格,哪个环节掉链子,用户马上就能感觉到。 未来半年挺关键的。要是能稳住核心会员,同时把国产优质供应链进一步打通,或许能走出目前的瓶颈。毕竟国内消费市场基数大,分层也细,找准自己的位置依然有机会。 现在连楼下小超市都能手机下单送货上门了,你们觉得像山姆这样的大店,到底靠什么才能让人一直想去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