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军统北平站女情报员叶于芬接受刺杀日伪间谍川岛芳子的任务。因叛徒出卖,行动前遭日军包围逮捕。 叶于芬踏入情报领域绝非偶然。她出生在北平一个教员家庭,1937年日军进城时,父亲因拒绝为伪政权教书被殴打致残,妹妹在逃难中失散,家破人亡的创伤让她在19岁那年找到军统北平站的联络点。 1940年的北平,早已不是当年的故都。日军的铁蹄踏碎了街巷的宁静,伪政权的旗帜在城楼上招摇,川岛芳子凭借“安国军总司令”的身份,勾结日军残害同胞,搜集抗日力量情报,成为北平城内人人痛恨的“汉奸魔女”。刺杀川岛芳子的任务,危险程度可想而知——她身边护卫森严,出行路线变幻莫测,且日军在北平布下了严密的特务网络,稍有不慎便会暴露。 叶于芬接下任务时,没有丝毫犹豫。北平站为她制定了周密计划:利用川岛芳子每周三下午前往东交民巷某俱乐部的固定行程,在途中的狭窄胡同设伏。为了接近目标,叶于芬乔装成烟摊小贩,在胡同口蹲守了整整半个月。她记熟了川岛芳子车队的车型、护卫人数,甚至摸清了护卫换岗的间隙,每天收摊后还要趁着夜色回到藏身的地窖,反复推演刺杀动作和撤退路线。 那段日子,叶于芬每天都在生死边缘徘徊。烟摊对面就是日军的岗哨,她既要装作若无其事地招揽生意,又要时刻留意过往行人中的可疑面孔。有一次,一名伪警察借买烟之名搭讪,追问她的来历,叶于芬捏着烟盒的手指微微发紧,却笑着回应“老家遭了灾,来北平讨口饭吃”,凭着从容不迫的神态骗过了对方。回到地窖后,她才发现手心早已攥出了冷汗——那名伪警察正是日军安插在街巷的眼线。 行动定在10月12日下午。叶于芬提前将勃朗宁手枪藏在烟摊的夹层里,又在胡同深处的墙根下备好自行车,只等川岛芳子的车队出现。可就在车队即将驶入胡同的前一刻,巷口突然冲出来一队日军宪兵,径直将烟摊包围。“不许动!举起手来!”日军的呵斥声打破了午后的平静,叶于芬瞬间明白,计划泄露了。 被捕后,叶于芬被关押在北平宪兵队的监狱里。日军知道她是军统情报员,妄想从她口中撬出北平站的联络点和其他情报人员名单,动用了各种酷刑。鞭子抽打、烙铁烫身、灌辣椒水……每一次酷刑都让她痛不欲生,可她始终咬紧牙关,只字不吐。日军指挥官见硬的不行,又试图用软化政策,承诺只要她招供,就给她荣华富贵,还能帮她寻找失散的妹妹。 叶于芬看着眼前的侵略者,眼神里满是鄙夷。“我没有妹妹了,我的亲人都死在你们手里!”她用尽全身力气嘶吼,“要杀要剐随便你们,想让我背叛国家,绝不可能!”日军见她软硬不吃,变得更加残暴,甚至让川岛芳子亲自来劝降。面对这个认贼作父的汉奸,叶于芬破口大骂,字字句句都戳中川岛芳子的痛处,气得川岛芳子当场下令对她加重刑罚。 1940年11月7日,叶于芬被日军押往刑场。行刑前,她整理了一下破旧的衣衫,面向南方——那是她故乡的方向,也是抗日力量汇聚的地方。“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万岁!”她的呐喊声在刑场上回荡,直到枪声响起,年仅22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那个深秋。 叶于芬的牺牲,没有白费。她在狱中始终坚守秘密,保护了北平站的其他情报人员,让日军的搜捕计划落空。而她刺杀川岛芳子的行动,也让日伪政权感到了恐慌,不得不加强对核心汉奸的保护,间接牵制了日军的部分兵力。多年后,随着抗战胜利,人们在整理日军档案时,才发现了叶于芬的事迹,这位年轻的女情报员,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爱国情怀,什么是民族气节。 历史不该忘记这样的英雄。叶于芬没有留下惊天动地的功绩,也没有被太多人熟知,但她在国家危亡之际,挺身而出,用青春和生命对抗侵略者,这份勇气和坚守,值得永远被铭记。今天,我们回望那段黑暗的岁月,正是因为有无数像叶于芬一样的革命先烈,在危难中挺身而出,才换来了如今的和平与安宁。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