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村里老人常念叨:“要不是毛主席,咱们现在还得给地主扛长工呢。”这话不假。19

湘石 2025-11-09 01:48:41

记得村里老人常念叨:“要不是毛主席,咱们现在还得给地主扛长工呢。”这话不假。1927年9月,毛泽东带着秋收起义的残部退到文家市,那时队伍只剩下一千多人。面对众人的迷茫,他站在里仁学校的操场上说:“我们现在好比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反动派好比一口大水缸。但只要我们团结紧,这块小石头总有一天要打烂那口大水缸。”这话听着提气,可当时有几个人真信呢? 说来也怪,就是这支衣衫褴褛的队伍,后来真把旧中国那口“大水缸”给砸了个粉碎。在井冈山,毛主席提出“支部建在连上”,让红军成了有灵魂的队伍。老乡们都说:“红军来了不纳粮,还帮咱挑水扫院子。”这样的队伍,老百姓能不爱戴吗?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写《论持久战》,很多人起初不理解。可事实证明,他提出的三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就像未卜先知似的,抗战的进程丝毫不差。有个被俘的日军军官曾感叹:“我们不是在和中国军队作战,是在和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作战。” 最让人感慨的是,毛主席始终把老百姓放在心上。1945年在延安,有农妇骂“雷公怎么不劈死毛泽东”,保卫部门要抓人,毛主席却拦住说:“群众有意见,说明我们的工作没做好。”他由此推动大生产运动,让干部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样的胸襟,古往今来有几个领导人能有?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满目疮痍的国土,毛主席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都不能造。”为了改变这个局面,他带领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搞建设。第一汽车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武汉长江大桥……这些现在听起来平常的名字,在当时都是奇迹。 有人说,毛主席晚年犯了错误。可想想看,一个把儿子送上战场牺牲的父亲,一个睡衣打满补丁的领袖,他心里装的能不是人民吗?毛岸英牺牲后,毛主席把儿子的遗物珍藏了一辈子,却对身边人说:“打仗总是要死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他们的牺牲是光荣的。” 站在今天回望,我们享受着和平发展的红利,是不是该想想:如果没有毛主席当年带领人民站起来,现在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我们还能不能安心地工作生活?这个问题,值得每个中国人深思。 那么问题来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该如何继承和发扬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遗产?这个课题,或许比单纯追问历史功绩更有现实意义。

0 阅读:13

猜你喜欢

湘石

湘石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