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巴西沉没了,巴西大豆价格攀升至650美元/吨,这让巴西大豆商欣喜不已,他们笃定中国对大豆需求旺盛,此前已敲定800万吨的大豆订单。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巴西大豆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源于2025年初巴西主产区持续的降雨天气。 雨水使得大豆的收割进度大大滞后,与往年2.3%的收割进度相比,今年只有0.3%。收割进度的滞后导致市场供应紧张,给了巴西豆商提价的机会。 他们认为,中国对大豆的需求是刚性的,供应量的减少意味着价格必然会飙升。 巴西豆商的算盘打得响亮——他们认为中国依赖巴西的大豆供应,且中国市场对于大豆的需求远未达到饱和,抬高价格几乎不会影响中国的购买决策。 然而,他们忽视了一个重要因素: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只能被动买单的“买家”,而是全球大豆市场中的“平衡者”。 当巴西豆商决定通过涨价来占据市场时,中国的买家并没有如巴西预期那样无奈屈服。 中国近百家油厂集体采取了暂停从巴西采购大豆的措施,特别是那些原定于2025年12月到港的800万吨订单。这一举动让巴西豆商措手不及,也直接导致了巴西港口约200万吨大豆的滞留。 这些大豆的滞留并非小事,每天的滞港费用高达120万美元,随着时间的推移,巴西的损失越来越大。而这一系列的反应,正是中国在面对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时展现出的市场韧性和灵活性。 中国的底气来自于充足的粮食储备。根据最新的数据,中国的中储粮目前有4500万吨大豆库存,按每月近千万吨的消耗量计算,中央储备就足够支撑三个月的需求。 这意味着,在价格波动期间,中国完全能够通过储备来平稳市场,避免因为单一供应来源的价格波动而陷入困境。 中国历史上曾多次使用这一策略来稳定市场,例如,在2000年,国家曾抛售50万吨大豆来稳住市场,2010年也抛售过30万吨大豆。在这些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应对能力,不会轻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 巴西的“涨价战略”并没有如预期那样奏效。中国在面对巴西涨价时,迅速采取了多元化的进口策略,改变了过去单一依赖巴西供应的大豆格局。 2025年9月,阿根廷宣布取消大豆出口税,将税率从26%直接降至0%,这使得阿根廷的大豆在价格上具有了巨大的优势。 仅仅48小时内,中国就决定采购130万吨来自阿根廷的大豆,价格比巴西的低了70美元/吨。与此同时,乌拉圭也增加了对中国的大豆出口量,进一步分流了巴西的市场份额。 不仅是南美,北方的俄罗斯也开始成为中国大豆供应的重要来源。中国与俄罗斯远东的合作项目正在稳步推进,在阿穆尔州租用超过百万公顷的土地种植大豆。 由于地理优势,俄罗斯通过海参崴的物流路线将大豆供应到中国,相比巴西的运输成本,俄罗斯的大豆更加经济且具有竞争力。 2025年10月,尽管美国的大豆出口量只有18万吨,但这一信号不容忽视。美国的这一举动表明,全球大豆市场已经发生了变化,巴西豆商不再能够单方面抬高价格,市场上有足够的选择空间。 除了依赖进口,中国也加大了本土大豆生产的力度,以进一步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 中国的“大豆振兴计划”在2024年取得了显著进展,东北地区的大豆种植面积大幅增加,产量提升至2065万吨,自给率突破19%。政府通过补贴和技术支持鼓励农民种植大豆,尤其是黑龙江等地的种植面积大幅增长,进一步增强了国内大豆的生产能力。 与此同时,科技也为中国减少大豆进口依赖提供了助力。2025年,农业农村部推出了低蛋白日粮技术,这项技术使得饲料中大豆的占比大幅下降。例如,肉鸡的豆粕占比能降至5%,猪的豆粕占比降至8%,每年可减少近2000万吨的豆粕需求。 而且,菜籽粕、棉籽粕等替代品的使用也帮助减少了对豆粕的需求,部分养殖企业甚至将奶牛饲料中的豆粕比例降至8%以下,仍不影响产量。 这场巴西大豆涨价的风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全球粮食市场中的战略性主动权。巴西豆商原以为通过抬高价格可以捏住中国的“命门”,但他们低估了中国的应变能力和全球供应链的多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