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费数百万!车企造假订单破十万的战报,只为哄领导开心?
近日,车圈大V“孙少军09”转发并评论了一篇关于车企“小订造假”的文章。
事实上,这几年大家对于车企“订单注水”的讨论一直不绝于耳,真相究竟如何,没有人说得清。戏剧的是,前段时间车圈某大V在微博上的一顿爆料,似乎坐实了阴谋论猜想。
要真正读懂其中内容,就必须理清当下汽车市场的几个专业名词:小订、大定、锁单。
“小订”:金额极低,且在规定期限内无条件退款。
“大定”:类似于“小订”,但金额更高,在“犹豫期”或“冷静期”内可以退款。
“锁单”:过了“犹豫期”或“冷静期”,进入排产流程的订单。
发现了吗,实际上只有“锁单”才是真实有效的订单,“小订”、“大定”都不是。有趣的是,“小订”、“大定”有时候也会被车企以各种方式包装成“订单量”。
皇帝新衣的感觉。
车企不怕被戳破谎言吗?当然怕,但这场数字游戏的好处,已经完全盖过了硬伤。
首先,“羊群效应”可以制造安全感。
汽车属于大宗消费品,“羊群效应”可以被人为放大,一个惊人的订单数字能给潜在买家释放“看,这么多人选了,肯定不会错”的假信号,为潜在买家构建群体性的购买安全感,毕竟热销本身就是一种能自我繁殖的强大产品力。
其次,是给品牌的未来发展铺垫基础。
今天的新势力 造车,早已不是单纯的制造业,而是一场“资本+技术”的游戏,成绩单不仅是给消费者看的,也是给背后的金主爸爸们看的。
也就是说,一张“订单破X万”的海报,是车企通往下一章节故事的关键,它关系到融资、股价以及生死存亡。相比于几个月甚至大半年后的实际交付量,可以“加工”的订单无疑更符合现实选择。
但需要明白的是,“订单注水”构不成品牌的护城河,这种靠虚假数字制造出来的狂欢游戏,最后只能由每一位身处其中的人买单,包括车企和消费者。
举个例子,当消费者发现跟风买来的产品并不如预期那般美好,失望的情绪就很有可能演变成“车企在欺骗我”的负面感受,类似狼来了的故事,最终车企和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度慢慢降至冰点,哪怕后续车企真的推出更扎实优秀的产品,消费者也很难再愿意买单。
还记得2022年底,为了抢在新能源补贴 退坡前薅最后一波羊毛,部分车企疯狂给车辆上牌制造惊人“销量”的故事吗?
那些车最终流向了零公里二手车市场。
寅吃卯粮,在任何时候都是对消费者的变相背刺。
订单只是序章,交付才是正文,如果哪天车企敢于公布真实退订率、并能将高订单量稳定转化为高交付量,那中国汽车市场才是真的发展起来了。
Ps:某内部人士跟我们透露,为了更好完成“订单注水”的任务,车企的手法可谓五花八门,有些会在特定时间将包装后的“大定”数据当做战报发出,有些会偷换概念把“小订”模糊成“订单”,有些会找内部供应商、员工甚至黄牛下单来充盈数据量。
果然,城市套路还是深,防不胜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