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31岁的徐小凤嫁给了汽车经理廖晖,对方生意做得很大,也对徐小凤提出了一个要求:“你别唱歌了,我们定居美国吧。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徐小凤的故事得从1949年的武汉讲起。 这个普通工人家庭出生的女娃,恐怕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成为香港乐坛的传奇。 家里穷得叮当响,有时候连碗都不够用。 父亲是工厂的普通工人,母亲在家带着三个孩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1951年,全家人搬到了香港谋生。 父亲在九龙城市场摆了个小摊,母亲也开了间杂货铺。 他们一家六口人挤在几平米的板间房里,不想办法多挣点钱根本活不下去。 徐小凤作为家里的大姐,从小就懂事得让人心疼。 14岁那年,她就辍学帮家里干活了。 白天在母亲的杂货铺帮忙扫地、称米、记账,下午还要去附近的理发店做兼职。 街坊邻居都亲切地叫她"小凤妹"。 这孩子从小就爱唱歌,虽然从来没上过声乐课,但天生有副好嗓子。 1965年,"香港之莺"歌唱比赛在尖沙咀举办,她本来是陪朋友去报名的。 工作人员说名额没报满,硬拉着她也参加。 报名费要一块钱,她口袋里只有五毛,最后还是朋友帮她凑齐了。 比赛那天,她穿着邻居借的连衣裙,唱了一首《南屏晚钟》。 台上的灯光刺得她睁不开眼,唱到第二段时干脆闭上眼睛硬着头皮唱完。 谁知这一唱,竟然拿了个冠军。评委说她的声音像老唱片,带着特有的沙哑质感。 可当时的唱片公司不买账,直接说这样的声音卖不出去。 为了供弟弟上学,徐小凤开始在夜总会驻唱。 最拼的时候一天要跑十三个场子,从傍晚六点唱到凌晨两点。 早上回家睡两小时,下午又要去彩排。嗓子哑了就用盐水漱漱口,一场演出只能挣五块钱。 但她从没抱怨过,心里就一个念头,一定要让弟弟念上书。 1969年,转机来了。 唱片公司老板文就波找到她,问她愿不愿意出唱片,徐小凤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第一张专辑《墙》和《人似浪花》都是慢歌,销量虽然一般,但让越来越多的人记住了这个独特的声音。 1980年,31岁的徐小凤遇到了香港某汽车公司的经理廖晖。 这个人西装革履,满口英文,对她倒是真心实意。 交往三个月就求婚了,可有个条件,要她退出歌坛,一起移民美国。 那天晚上,徐小凤一夜没合眼。 第二天,她红着眼睛对廖晖说:"我这辈子就爱唱歌,更舍不得脚下的这片土地。" 两人就这样分了手。 后来有朋友说她傻,她只是淡淡地说:"不是我放弃了他,是他放弃了我。" 1983年在伊丽莎白体育馆的演唱会上,她唱到《勇敢的中国人》时,台下观众齐刷刷站起来鼓掌。 有人大声喊:"徐小凤,好样的!" 回到后台,她脱下高跟鞋,脚上全是水泡,疼得直掉眼泪。 但心里是暖的,因为观众真的把她当成了自家人。 2005年,春晚导演组特意派人到香港给她录节目。 这是春晚历史上头一遭为了一个节目专门在外地录制。 那天清晨五点,摄像组就带着设备到了现场。 徐小凤穿着灰蓝色旗袍,梳着一丝不苟的发髻,淡妆素抹。 这一年春晚播出时,谁也没看出来这个节目是提前录制的。 徐小凤在红馆开过43场连唱,这个纪录至今没人打破。 总是穿着拖地长裙,安安静静地站在台上唱歌。 有人说她的表演太单调,她笑着说:"观众爱听就行。" 1995年她宣布退出歌坛,办了15场告别演唱会。 可2005年又复出了,一直唱到2018年。 有人问她为什么这么折腾,她说:"我就是放不下这支麦克风。" 如今她已经七十多了,每天早起打乒乓球,下午看看报纸,晚上听听广播。 没有孩子,但也不觉得孤单,偶尔被拍到和好友聚餐,手里还提着水果。 餐馆老板夸她有礼貌,吃完饭还帮着收拾筷子。 问她这辈子有什么遗憾,她总是笑呵呵地说:"我能站在台上唱歌,就是最大的福气。" 徐小凤这辈子,就像她唱的那些老歌,简单却动人。 从穷丫头到一代歌后,她始终记得自己来自哪里,要往哪里去。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直到今天,还有这么多人记得那个穿着长裙、静静唱歌的徐小凤。 主要信源:(青瞳视角——徐小凤 春常在)

静心
好歌献给你就可以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