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下降,医生提醒老人:宁愿睡到中午,也不要轻易做这4件事 气温一降,医院里老人急诊就多了三成 —— 为啥同样是降温,有的老人安然无恙,有的却栽在不起眼的小事上?其实不是年纪不饶人,而是有些事,比早起出门还危险,宁愿多睡会儿到中午,也别轻易碰。 上周接诊的张大爷,就是典型例子。凌晨五点就爬起来开窗通风,说 “早上空气好”,结果不到半小时就胸闷气喘,送医后诊断为急性心衰。《中国老年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里明确提到,气温骤降时,人体血管收缩强度是常温下的 2.3 倍,清晨 6-8 点是心血管事件高发时段,风险比其他时间高 40%。老人血管弹性本就差,早起突然接触冷空气,血管像被猛攥住的水管,血压骤升极易出危险。 除了早起猛开窗,空腹喝冰水或浓茶也别做。李奶奶习惯早上起床先喝杯冰蜂蜜水,觉得能清肠胃,结果引发胃痉挛。临床数据显示,低温刺激会让胃黏膜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 50% 以上,空腹时这种刺激更强烈,老年人胃溃疡、胃出血发生率会增加 2.7 倍。想喝水就喝 35℃左右的温水,慢慢喝,比啥都强。 还有些老人爱早起晨练,觉得 “冬练三九” 能强身。但北京协和医院老年病科研究发现,气温低于 5℃时,老年人晨练诱发心肌梗死的风险会升高 3.2 倍。身体在睡眠时处于低代谢状态,突然剧烈运动,好比让怠速的汽车猛地踩油门,心脏根本承受不住。真要锻炼,等中午气温升高后,慢走 20 分钟就够,比早起高强度运动安全得多。 另外,早起立刻吃降压药也有隐患。王大爷有高血压,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吃硝苯地平,结果上周早上突然头晕摔倒,查血压只有 85/50mmHg。《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指出,人体清晨血压本就有 “晨峰现象”,但经过一夜睡眠,血液黏稠度高,此时空腹吃降压药,可能导致血压骤降,引发脑供血不足。正确做法是起床后喝杯温水,缓半小时到一小时,吃点馒头、小米粥等清淡食物,再服药。 其实对老人来说,降温天里,“懒一点” 反而更健康。不用硬逼自己早起,睡到自然醒,最好等太阳出来、气温回升后再起床。起床后别着急下床,先在被窝里活动活动手脚,慢慢坐起来,在床边坐一分钟,再缓缓站起来。饮食上多吃点白萝卜、白菜、羊肉和山药,既能补营养,又能暖身子。每天中午晒 15 分钟太阳,促进维生素 D 合成,对血管健康也有帮助。 生命就这一次,活得健康幸福才是真本事。降温天里,把早起的劲儿留着,多睡会儿,避开那些危险的小事,比啥养生都管用。毕竟,能舒舒服服过好每个冬天,才是老年人最大的福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