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声称中国的做法,完全错误了!华尔街日报刊文声称,中国现在的做法,这是选择继续

薛彤作琴 2025-11-08 16:59:56

美媒声称中国的做法,完全错误了!华尔街日报刊文声称,中国现在的做法,这是选择继续以科技与制造业为核心驱动力,而不是优先改善民生和刺激内需。北京在26年至30年的发展蓝图中,号召全国动员,采取“超常规措施”在半导体等关键技术上实现决定性突破,以加快科技自立自强进程。 要弄明白这场争议的核心,得先看清中国 2026-2030 年发展蓝图里关于科技与制造业的具体规划。这份蓝图并非只盯着科技突破,而是把 “科技自立自强” 和 “制造业升级” 放在了产业链安全的关键位置。 比如在半导体领域,蓝图明确提出未来五年要实现 28nm 芯片全产业链自主可控,同时在 14nm 及以下先进制程上取得重大突破。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中国计划在五年内投入超过 1.2 万亿元人民币,用于芯片研发、设备制造和人才培养。 不只是半导体,新能源汽车、高端数控机床、工业软件等 “卡脖子” 领域也被列入重点,每个领域都有明确的技术攻关时间表和资金支持方案。 这些 “超常规措施” 具体怎么落地?除了资金投入,还有跨部门协作机制 —— 比如成立由科技部、工信部牵头的 “关键技术攻关领导小组”,协调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资源,避免重复研发。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还规划建设了 12 个 “科技产业融合示范区”,让实验室里的技术能更快转化为工厂里的产品。 就拿新能源汽车领域来说,示范区里的电池企业和车企直接合作,共同研发下一代固态电池,原本需要 3 年的研发周期,现在通过资源共享,预计能缩短到 18 个月。这种 “集中力量办大事” 的模式,正是中国推动科技突破的特色做法。 《华尔街日报》认为中国 “忽视民生和内需”,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发展蓝图里,“民生改善” 和 “内需刺激” 同样占据重要位置,而且和科技、制造业发展紧密相连。 比如在民生领域,未来五年中国计划新建 2000 万套保障性住房,重点解决大城市新市民和青年人的住房问题;医疗方面,将实现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全覆盖,让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居民能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这些民生投入不是孤立的,比如保障性住房建设会带动钢铁、水泥等传统制造业需求,医疗设备升级又会推动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形成 “民生 - 产业” 相互促进的循环。 刺激内需也有具体的抓手,而且和消费升级、产业升级结合在一起。比如针对新能源汽车消费,中国计划延续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建设 50 万个充电桩和 1.2 万个换电站,解决消费者的充电顾虑。 这不仅能拉动汽车消费,还能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完善。在智能家居、绿色家电等领域,也有 “以旧换新” 补贴政策,预计五年内能带动超过 8000 亿元的消费需求。 这些措施背后的逻辑很清晰:通过科技和制造业升级,提供更多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反过来刺激内需增长,而不是简单地靠发消费券拉动短期需求。 中国之所以把科技与制造业放在重要位置,背后有产业链安全的考量。过去几年,全球供应链波动让中国意识到,关键领域的技术依赖进口风险太大。 比如 2023 年全球芯片短缺时,中国汽车行业因为缺少芯片,单月减产超过 30 万辆;工业软件领域,高端 CAD 软件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一旦断供,不少制造企业就会陷入停工。 发展蓝图里的科技攻关,正是为了避免这种 “卡脖子” 困境 —— 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制造业才能稳定发展,民生改善和内需刺激才有坚实的产业基础。 《华尔街日报》的观点忽略了中国发展的整体性。科技与制造业的发展,从来不是和民生、内需对立的。比如半导体产业的突破,会带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创造大量高薪岗位,这本身就是改善民生; 制造业升级能生产出更便宜、更优质的产品,比如性价比更高的智能手机、家电,反过来又能刺激居民消费。数据也能说明问题:2025 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 5.2%,高于经济增速,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已经达到 18.3%,两者呈现同步增长的趋势,这说明科技、制造业和民生、内需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而非此消彼长。 现在,全球都在关注中国发展蓝图的落地效果。支持中国做法的人认为,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背景下,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进而为民生改善提供长期保障;认同《华尔街日报》观点的人,则担心短期科技投入过大,会挤占民生资源。 但无论争议如何,中国的发展策略始终围绕 “高质量发展” 这个核心,科技、制造业、民生、内需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在不同阶段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优先级而已。 官方信源及链接:中国政府网关于 2026-2030 年发展蓝图的公开文件

0 阅读:0
薛彤作琴

薛彤作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