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 荷兰政府对外宣布了 2025年11月7日,荷兰政府发布声明: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表示,欢迎中方会为安世中国工厂恢复供货提供便利的表态,“鉴于我们同中方的会谈富有建设性,相信中国供应至欧洲和世界其它地区的芯片将在未来几天送达安世客户手中”。(财联社) 这家总部位于荷兰的企业,为中国闻泰科技全资子公司,核心优势显著——全球车规级功率半导体市占率超30%。从汽车雨刮器到军工设备电源控制,其晶体管、二极管均为关键部件。 更关键的是,其产线呈现“跨洲际联动”特征:德国、英国晶圆厂生产的晶圆,70%需运至中国东莞工厂进行封装测试,再销往全球市场。 危机导火索为美国第47任总统特朗普政府推出的“50%穿透规则”。2025年9月29日,美方突然宣布,被列入“实体清单”企业持股超50%的子公司同样受管制,直接切断安世从美国获取技术设备的渠道。 次日,荷兰随即跟进,援引1952年冷战时期《物资供应法》——这部近乎尘封的法律,以“国家安全”为由冻结安世全球运营,同时火速罢免中企委派的CEO,将股份交由第三方管理。 荷兰此举表面紧跟美国,实则使自身陷入困境。10月4日,中国商务部实施反制,禁止安世中国工厂出口特定部件;26日,荷兰方面停止向中国工厂供应晶圆,直接切断全球供应链。 连锁反应随即显现:德国采埃孚、欧摩威等汽车零部件巨头率先承压,紧急向中方申请豁免;大众集团内部发布停产预警,本田加拿大工厂直接减产50%。 多数媒体忽略一项关键细节:安世芯片应用并非局限于汽车领域。据军工领域信息显示,安世功率半导体为低空无人机、单兵通信设备的核心部件,欧洲多家军工企业为其间接客户。 荷兰冻结安世运营后,部分欧洲军工企业通过非公开渠道向中方求助,因替代芯片不仅成本高出3倍,且兼容性不达标,直接影响装备交付进度。 荷兰态度转变的核心原因,是欧洲制造业的集体施压。据欧洲汽车工业协会数据,危机期间欧洲车企日均损失超1.2亿欧元,仅德国就有3.2万个岗位面临临时停工风险。 11月3日,德国经济部长率车企高管组团访荷,表面为协调事宜,实则向荷兰政府施压。安世全球客户中欧洲企业占比45%,断供对欧洲经济的冲击最为直接。 分析此事需跳出贸易层面,聚焦地缘博弈维度。美国试图通过“实体清单”将中国排除在半导体产业链之外,却忽视安世已形成“你中有我”的产业格局。 闻泰科技2019年收购安世后,累计投入超200亿元升级中国工厂,目前东莞工厂封装测试良率较欧洲工厂高出5个百分点。 荷兰停供晶圆后,中国工厂迅速启动备选供应商,虽成本上升,但维持基础产能稳定,这构成中方谈判的核心底气。 对比2021年的另一起案例,更能看清趋势,当年安世收购英国NWF芯片企业,英国以“国家安全”为由逼安世剥离86%股权,最后卖给美国公司。 那时候中国产业链话语权还没这么强,只能被动接受。短短四年,中方就能主动反制并逼对方让步,核心就是中国在封装测试、市场需求端的话语权全面提升。 需澄清一个常见认知误区:认为荷兰妥协仅因担忧失去中国市场,该观点并不全面。更关键的因素是技术依赖——安世中国工厂掌握的先进封装技术,欧洲短期内无法实现替代。 荷兰经济大臣表态中特意提及“中方为恢复供货提供便利”,实质是承认中方在产业链中的关键地位,此前以“国家安全”为由的管制缺乏事实支撑。 美国对该结果显然不满,但缺乏有效反制手段。特朗普政府试图施压欧洲对华“脱钩”,但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欧盟对华出口增长18%,对美出口仅增长3%。 半导体领域中,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芯片消费市场,占比超50%,欧洲企业无法承受失去该市场的代价。 此前美国要求欧洲禁用中国5G设备,德国电信明确反对,因设备替换需投入400亿欧元,且将导致6个月服务停摆,相关成本难以承受。 此次危机为欧洲敲响警钟:供应链政治化将产生高昂代价。现代军工体系已形成全球协作格局,一款先进装备通常需整合十几个国家的零部件。 荷兰跟随美国实施制裁,导致本国军工企业陷入被动,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将促使欧洲未来在类似问题上采取更谨慎的态度。 卡雷曼斯的表态并非事件终点,而是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典型缩影。未来“制裁-反制-妥协”的情景可能反复出现,但产业趋势已明确:掌握产业链关键环节者拥有话语权。中国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调控”,核心依托并非偶然因素,而是长期在制造业领域的深耕积累。 这一运输事件背后,折射出全球产业链的核心现实:在技术深度融合的当下,“阵营对立”不符合产业规律,合作共赢为唯一可行路径。荷兰的政策调整,正是对该产业规律的认可。 信息来源:荷兰政府:预计安世中国将很快恢复芯片供应 荷方将继续与中方、欧盟等密切协调 财联社2025-11-07 14: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