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发现不对劲了,除了稀土以外,中国手里还有一张王牌没用,那就是美国的医药供应链,尤其是救命药的原料,几乎全都来自中国,一旦中国开始管控,后果不敢想象。 95% 的布洛芬、91% 的氢羟肾上腺皮质、70% 的对乙酰氨基酚,这些美国人日常离不开的常用药原料,竟然都来自中国。更让人意外的是,连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抗癌药这类救命药的核心成分,中国也占据了全球六成以上的产能,这样的依赖程度让不少美媒最近开始坐不住了。 作为全球最大的原料药供应国,中国在这个领域的地位早已不是简单的 “供应商” 能概括的。2025 年 1-9 月,中国医药产品出口额就达到了 825.62 亿美元,其中西药原料出口 323.81 亿美元,占西药出口的 77.4%,这样的规模让任何国家都难以在短期内替代。 美国虽然一直想推动供应链本土化,甚至出台了《快速药品储备法案》,计划建立至少 6 个月的战略储备,但现实却很骨感。 他们自己的仿制药行业利润只有 4%-6%,而劳动力成本是中国的 4.2 倍,新建工厂不仅需要 5-7 年的周期,前期投入更是天文数字,辉瑞这样的巨头也只能无奈表示,五年内最多把中国供应链占比从 35% 降到 20%。 这种依赖不是一天形成的,中国原料药产业的优势也远不止成本。2025 年以来,中国企业已经累计获得 241 张欧盟 CEP 证书,这可是进入国际高端市场的 “通行证”,足以说明中国原料的质量已经得到全球认可。 在激素类、维生素类原料药领域,中国的出口增速更是惊人,2025 年前 9 个月分别增长了 21.71% 和 25.22%,而这些产品正是全球代谢性疾病治疗的关键原料。 反观美国,2024 年有近百种药品持续短缺,98% 的无菌注射剂面临高短缺风险,一旦中国原料供应出现波动,美国医院的药剂科主任们就要面临库存告急的难题。 有意思的是,中国从来没有把这张牌当成施压的工具。即便美国对进口药品加征关税,中国医药产品出口依然保持着 4.34% 的同比增长,贸易顺差达到 156.56 亿美元。 这种韧性背后,是中国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从传统的大宗原料药到高附加值的制剂产品,从 “中国制造” 到 “中国智造”,中国医药产业正在以自己的节奏稳步升级。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成为出口增长的新引擎,2025 年前 9 个月出口额达到 352.07 亿美元,同比增长 6.17%,这也说明中国的供应链早已不是单一依赖某个市场,而是形成了多元化的全球布局。 美国一直想找替代方案,比如寄希望于印度和越南,但效果并不理想。这两个国家的原料药产能加起来还不到全球的 25%,而且印度药企的 FDA 检查不合格率高达 37%,质量难以保证。 更关键的是,很多原料药的生产需要完整的产业链支撑,从起始原料到中间产品再到最终成品,中国已经形成了不可替代的产业生态。 就像美国卫生系统药剂师协会报告显示的,全美 12% 的癌症药物短缺都直接源于中国原料药供应链的短暂波动,这足以说明中国在全球医药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 如今,全球贸易环境复杂多变,供应链安全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中国凭借着完整的产业链、稳定的产能和不断提升的技术水平,在医药原料领域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但始终坚持开放合作的态度。 这种实力不是靠垄断形成的,而是靠多年的产业积累和持续创新换来的。 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美国想要摆脱对中国医药原料的依赖,到底需要多长时间?在全球供应链相互依存的今天,这种 “去中国化” 的尝试真的能成功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