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正式向全世界宣告两件大事: 一是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正式入列服役,二是中国以实打实的行动迈进全球海洋强国行列。 这是一次硬实力的升级,也是在当前大国博弈的背景下,咱中国对外展示的自信和担当。 说实话,这一天咱中国人等了很久,也备受瞩目。福建舰的服役,不仅是中国造船工业的里程碑,更标志着中国海军真正进入了“三航母时代”,实现了近海到深蓝的巨大跨越。 与此同时,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从理念走向现实,背后的底气和逻辑,远不止一艘航母那么简单。 咱中国的海洋强国梦,其实早就有了。 近年来,海洋经济、科技创新、绿色保护、国际合作等多线并进,海洋生产总值早已突破10万亿大关,海上风电、深潜装备、可燃冰试采等领域也不断传出好消息。 但想要保持稳定与安全,必须得有实力支撑。航母,就是最醒目的那个标志。 福建舰的服役,意味着中国海军具备了“三航母轮换”能力。 这种模式,说白了,就是能持续稳定地保持远海存在,把“任务、待命、维护”三条线玩得游刃有余。无论是守护咱自己的海上命脉,还是参与国际海洋治理,中国都不再是“门口看守”,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深蓝强国”。 很多人关心,福建舰到底有啥硬本事?简单说,福建舰是全球第一艘采用电磁弹射技术的常规动力超级航母。 福特级是第一艘采用电磁弹射技术的核动力航母,这一点比福建舰要强,但是其电磁弹射技术有些落后了,这么多年了都不能弹射五代机F-35,真实太拉胯了。 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比滑跃起飞更高效,能弹射更多类型的舰载机,保障航母编队在远海的持续作战能力。 去年年5月1日首次海试,今年9月完成三型舰载机弹射与着舰训练,然后11月5日正式入列,这条“成长曲线”可以说非常稳。 福建舰满载排水量超过8万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电磁弹射装置、阻拦系统,都是自主研发。 再加上歼-15T、歼-35和空警-600等舰载机形成体系,航母战斗群的整体作战能力实现质的提升。和辽宁舰、山东舰相比,福建舰的技术代差,已经让咱和美军“福特”级同场竞技。 其实,航母不是一艘孤零零的船,而是一套完整的作战体系。辽宁舰2012年入列,山东舰2019年跟进,而福建舰2025年补齐了“最后一块拼图”。 这个“0到3”的跨越,只用了13年,背后是中国造船业、航空工业、电子信息等多个领域的集体突破。 福建舰的服役,不是孤立事件。更大的背景,是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正式转型。以往,咱中国海军的主要精力在近海防御。 现在,战略目标已经扩展到更加广阔的深蓝海域。无论是保护远洋航道、开发深海资源,还是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咱中国都具备了说话和行动的底气。 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增速保持在5.8%左右,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稳居世界第一。 更重要的是,深潜器、钻探船、可燃冰等“硬科技”,让中国在深海开发和极地科考等领域也不再是“配角”。 与此同时,中国主导或参与了多个国际海洋合作项目,和50多个国家及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不断在全球蓝色发展中扩大“朋友圈”。 海洋生态保护同样不能忽视。中国划定了15万多平方公里的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成为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底色。 福建舰入列的意义,还得放到国际大棋局里看。 今年,特朗普开启第二任期,亚太方向的美军部署不断加码,“极地安全巡逻舰”项目拨款高达86亿美元,美军在菲律宾扩大中程导弹部署,还频繁拉拢盟友介入南海事务。 面对外部压力,咱中国没有被动应对,而是以航母编队的方式主动加码,向全世界展示了维护海洋权益和地区和平的决心。 值得一提的是,咱中国三航母编队的定位很明确:防御性为主,不针对任何国家。 与美式“全球威慑”不同,中国更强调合作共赢、互利互信。无论是在亚太力量平衡,还是全球海洋治理,中国都在提供“蓝色公共产品”,而不是制造新的“海上麻烦”。 航母是国之重器,更是国家意志和战略定力的象征。福建舰服役,是中国迈向全球海洋强国的重要一环。 接下来,咱中国还会持续推进航母体系建设,加强海洋科技攻关,完善远洋保障能力,更加主动地参与全球海洋事务。 中国承诺,坚持防御性国防政策,海洋强国建设绝不针对任何国家,更不会搞“零和游戏”。我们的目标,是用实力守护国家利益,用创新引领海洋发展,用责任服务全球治理。 从11月5日开始,咱中国在全球“深蓝版图”上的坐标,已经被重新标注。三航母时代的背后,是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坚定步伐,也是咱中国人不断追求进步、自立自强的真实写照。 中国的深蓝之路,才刚刚开始。未来属于我们,也属于所有和中国一起追求和平与发展的伙伴。 参考资料:独家视频丨福建舰入列!回顾国之重器的震撼时刻 2025-11-07 13:04·央视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