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基辛格竟然预言俄乌最先耗干的不是俄乌美,而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国家? 这说的不就是现在的英国吗?它在俄乌冲突里表现得越是决绝,家里暴露出的裂痕就越让人心惊。 当“挑战者2”坦克开赴前线,“风暴阴影”导弹精准命中目标时,英国确实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慷慨的“武库”。 军事援助掏了近百亿英镑,几乎占了国防预算的三分之一,还派人培训士兵,可以说给得相当到位。 可镜头一转回到英国本土,景象就没那么好看了,家里的“粮仓”正在变空。政府大手一挥,借给乌克兰二十多亿英镑修复电网,可自家的高耗能产业,比如钢铁厂和陶瓷厂,却因为能源成本飙升,只能关门裁员。 最直接的对比就是,当精锐的装甲车奔向乌克兰时,塔塔钢铁厂的几千名工人却接到了裁员通知,因为工厂快要开不起火了。这种感觉,实在是五味杂陈。 对外那么慷慨,对内却处处紧缩。家庭能源账单从1200英镑涨到2500英镑,牛奶面包这种最基本的生活品都在涨价。去年冬天,因为取暖问题,老年人的死亡人数甚至增加了三成。 在国际上,英国领导人是绝对的明星,积极奔走,俨然一副自由世界捍卫者的形象,他们想要借此摆脱脱欧后的尴尬处境,重塑“全球英国”的威望。 但在国内,政府却成了“被告”。从铁路、港口到医院,罢工浪潮一波接一波,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亿英镑,一边是世界领袖,一边是被自己人抗议的对象,这画面太拧巴了。 今年的民调显示,超过五分之一的民众觉得,国家为这场冲突付出的代价已经太高了,当政府在世界舞台上赢得掌声时,国内民众的耐心正在被快速消耗。 这场豪赌的初衷,是为了地缘政治的宏大愿景。可现实的回报呢?有点缩水得可怜。 看看牌桌上的其他人:美国军火商赚得盆满钵满,GDP只受了点皮外伤。就连被制裁的俄罗斯,经济也只是萎缩了3%,人家扭头把能源卖给了亚洲,稳住了阵脚。 反观英国,不仅没捞到什么实际利益,反而因为激进的政策让本就脆弱的经济雪上加霜,GDP增长几乎停滞,公共债务快赶上GDP总额,2024年的赤字率更是高达5.2%。 英国这番操作,既没能真正打破脱欧后的外交孤立,反而让自己和欧洲的关系更微妙,曾经以为的战略机遇,现在看来更像一个消耗自身的泥潭。 一个国家的真正实力,终究还是看它的经济够不够硬,社会稳不稳定,嗓门再大,如果家里根基不稳,那声音听起来也只会越来越空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