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目了!国宝级核专家魏世杰夫妻都为中国核事业隐姓埋名26年,或许是受辐射影响,儿子智力低下,女儿患上精神病,妻子三年前离世,80多岁的他,还要照顾两个残疾孩子。 2023年青岛某居民楼的书桌抽屉里,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皮盒被 83 岁的魏世杰缓缓打开。 里面没有贵重物品,只有半块铀部件残片、一本泛黄的工作笔记,还有张全家福 —— 照片里儿女尚幼,眼神却已显呆滞。 这半块残片,藏着他为国家铸盾的贡献,也藏着这个家难以言说的隐痛。 拿起残片,魏世杰的手指轻轻摩挲,1965 年青海 211 厂的场景突然浮现。 那时他刚改进完铀部件加工流程,将同事辐射暴露时间缩短 40%,残片就是当时实验留下的。 “那时防护条件差,我们常直接接触铀 235,没人想过会影响后代。” 后来医生的话印证了他的担忧。 儿子出生后智力发育迟缓,女儿青春期患上精神疾病,医生推测与长期低剂量辐射影响遗传基因有关。 这半块残片,成了他贡献与愧疚的双重见证。 翻开旁边的工作笔记,1972 年的一页写满密密麻麻的公式,那是 “有限单元法” 的演算过程。 为研发这个方法,他和团队用算盘算了三年,手指磨出厚厚的茧子。 “1969 年基地爆炸后,我就发誓要减少危险实验,不能再让同事出事。” 这项成果后来避免了 20 多次实地实验。 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上,他拿着获奖证书,第一个念头却是 “要是早研发出来,家人会不会不一样”。 笔记里的每一个公式,都是他用愧疚和责任堆起来的安全屏障。 书桌一角,放着本《禁地青春》,封面已经有些磨损,这是他 2000 年完成的书。 那时儿女病情已稳定,他每天凌晨 4 点起床写作,把核基地的故事一一记录。 书中没提自己家的困境,却特意加了一章讲核防护,希望后来者能重视安全。 “不能让无名英雄的牺牲被遗忘,更不能让他们的家人再受同样的苦。” 这本书后来被改编成《青海花儿》。 文字成了他另一种贡献,让核科研人员的奉献与困境被更多人看见。 铁皮盒最底下,压着张 2023 年的科普讲座照片,魏世杰站在台上,手里举着那本工作笔记。 这是他退休后坚持做的事,22 年里义务讲了 500 多场,听众超过 30 万人。 每次讲座,他都会特意提醒学核专业的年轻人:“为国奉献很重要,但也要保护好自己和家人。” 有个高中生听完讲座后报考物理系,给他寄来感谢信,说要像他一样既敢担当又懂防护。 这些讲座,成了他晚年最珍贵的贡献 —— 把经验传给后代,让遗憾不再重演。 将物件放回铁皮盒时,魏世杰的目光落在全家福上,儿女的笑容有些笨拙,却很真实。 如今他每天的生活很规律:早上给儿女穿衣喂饭,下午整理科普资料,偶尔去学校做讲座。 手机里存着 200 多个学生的联系方式,常有孩子发来消息请教问题,他都会认真回复。 “这辈子没什么遗憾,为国铸盾没后悔,照顾儿女也没后悔。” 他轻轻合上铁皮盒。 夕阳透过窗户照进来,铁皮盒上的锈迹仿佛被镀上一层金光,像他平凡却伟大的一生。 主要信源:(凤凰网视频——核弹专家魏世杰:女儿精神分裂曾2次自杀,但我从不崩溃,我已比战友幸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