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港独”、“台独”,为啥大家没听说过澳独?很简单,因为葡萄牙给予1981年之前出生的所有澳门人及其后代葡萄牙护照。 这些年,“港独”分子曾闹出过反修例风波,打砸商铺、堵塞交通,把香港搅得鸡犬不宁;“台独”势力更是频繁勾连外部势力,搞“过境窜访”“军购”等小动作,妄图分裂国家。 可翻遍新闻,却从没听过“澳独”的半点声响——澳门回归25年来,社会平稳、经济繁荣,连街头的争议性标语都见不到。 要搞懂其中关键,得先看清葡萄牙管治澳门和英国管治香港的本质区别,1887年,清政府与葡萄牙签订《中葡和好通商条约》,葡萄牙拿到的是“永驻管理”澳门的权利——这意味着澳门的主权始终属于中国,葡萄牙只是“管理者”,而非“所有者”。 而英国对香港,先是通过《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再通过《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半岛南端,最后通过《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新界,本质上是“殖民统治”,连主权都被强行剥离。 两种管治模式的差异,直接造就了不同的社会氛围,英国在香港搞“殖民精英”培养,特意选拔少数华人子弟进入英式学校,灌输“香港人”而非“中国人”的身份认知;教材里淡化中国历史,把香港描述成“东西方交汇的国际都市”,刻意割裂与内地的联系;早期香港政府的行政、司法岗位几乎全是英国人,华人直到二战后才慢慢有机会进入管理层。 反观葡萄牙在澳门的管治,却透着一股“松散”,葡萄牙国力远不如英国,对澳门的管治本就力不从心,行政机构里早早吸纳了大量华人——比如20世纪30年代的澳门市政厅,就有近半数议员是华人;甚至连葡萄牙派驻澳门的总督,都要与澳门中华总商会等华人社团协商事务,不敢独断专行,葡萄牙没搞过“身份区隔”,反而默许中葡文化交融:澳门的中小学既有教葡萄牙语的,也有教中文的。 而土生葡人群体的存在,更是让“澳独”失去了生存的根基,土生葡人是中葡混血的后代,最早可追溯到16世纪澳门开埠时期,他们从小在中葡双语环境中长大,饮食习惯上既爱吃马介休,也爱喝老火汤;生活方式上既保留着葡萄牙人的家庭聚会传统,也遵循着华人的敬老习俗。 更关键的是葡萄牙在1981年的决策,给予1981年之前出生的澳门人及其后代葡萄牙护照,这张护照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们可以自由出入欧盟国家,无需签证;可以在葡萄牙定居、工作,享受当地的社会福利,对土生葡人来说,这不是“选择哪国”的问题,而是多了一层“保障”:他们既可以留在澳门生活,享受熟悉的文化环境,也可以随时去葡萄牙或欧盟发展,没有“身份焦虑”。 反观香港,英国当年只给少数人发“英国公民(海外)护照”(BNO),且不赋予居留权,反而加剧了部分人的身份困惑。土生葡人有了葡萄牙护照托底,压根没必要通过“独立”来争取所谓“身份认同”——日子过得安稳,身份又有保障,谁会没事找事去搞分裂? 澳门与内地的经济依存关系,更是让“澳独”成了“自断生路”的蠢事,澳门面积只有32.9平方公里,人口不到70万,自然资源极度匮乏——早年间,澳门人吃的蔬菜80%来自珠海,喝的淡水100%靠广东供应,连电力都要从江门的发电厂输送过来。这种天然的依存,让澳门人打心底里清楚:离了内地,澳门连基本的民生都保障不了。 回归后,中央政府对澳门的支持更是实打实的“输血”,回归前,澳门经济严重依赖博彩业,占GDP的比重高达85%,一旦遇到外部冲击就摇摇欲坠;回归后,中央推动澳门“经济多元化”:2009年,横琴新区成立,专门为澳门企业提供发展空间,截至2024年,横琴粤澳合作区累计注册澳门企业超过4800家,涵盖中医药、金融、会展等领域,其中澳门“和黄中医药中心”研发的“复方丹参片”,通过内地药品审批后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 要是有人搞“澳独”,后果是什么?自由行政策会取消,内地游客骤减,澳门的博彩、旅游产业会瞬间崩盘;横琴合作区的支持会终止,澳门的多元化发展会彻底停滞;连淡水、电力供应都可能受影响,澳门人的日常生活都会陷入混乱。这种“砸自己饭碗”的事,别说没人牵头,就算有人煽动,也没人会响应。 如今的澳门,民生福利更是让“独立”念头彻底消失:澳门实行免费医疗,居民看病只需支付少量挂号费;从幼儿园到高中实行15年免费教育,还会给学生发放膳食补贴;老年人每月能领取养老金,低收入家庭有住房补贴。 这些福利的背后,是澳门经济的稳定发展,而经济发展的关键,离不开中央政府的支持,澳门人心里跟明镜似的:跟着内地有肉吃,搞“独立”只能喝西北风。 说到底,“澳独”没市场,不是偶然,而是历史、身份、经济、政策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葡萄牙的护照政策断了“身份焦虑”,松散的管治没了“殖民仇恨”,内地的支持保障了“民生安稳”。 你说,要是其他地区能看清这一点,还会有那么多不必要的动荡吗?评论区聊聊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