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向翁帆发出了邀请函! 根据最新消息,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已向翁帆发出访问学者邀请,期限为两年,并提供全额资助。 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第一反应不是惊讶,而是觉得“情理之中”。大家对翁帆的关注,似乎总绕不开她和杨振宁先生的婚姻,却常常忽略了她本身的学术底色——她本科就读于汕头大学外语系,后来又在清华大学取得硕士学位,这些年一直没停下对学术的钻研。这次剑桥大学主动发出邀请,还给出全额资助,本质上是对她个人学术能力的认可,不是什么“沾光”,更不该被裹进无关的八卦里。 丘吉尔学院在剑桥算不上最“出圈”的,但它的定位很明确——偏重科学、工程和技术领域,同时也重视人文社科的交叉研究。翁帆这些年的研究方向,恰好和跨文化交流、外语教育相关,跟学院的学术侧重能对上。要知道,剑桥的访问学者名额从来不是“福利”,筛选时要看申请人的研究计划是否有价值,是否能和学院的现有资源产生联动。她能拿到这个机会,说明提交的研究方案已经通过了严谨的学术评估,这背后是她自己的积累,不是靠其他因素。 可现在网上的讨论,总有些跑偏的声音。有人说“这是沾了杨振宁的光”,还有人把焦点放在“两年期限”“资助金额”上,唯独没人好好聊她的研究本身。这种声音挺没意思的,好像女性的成就必须跟身边的男性绑定,否则就不成立。翁帆从年轻时选择外语专业,到后来继续深造,再到如今得到国际顶尖高校的认可,每一步都是自己走出来的。如果真要聊这件事,更该关注的是:她的研究计划能为跨文化交流带来什么新视角?剑桥的学术环境又能给她带来哪些启发?这些才是有价值的讨论,而不是陷在无意义的猜测里。 更重要的是,这件事其实也给我们提了个醒——看待一个人,尤其是女性,不能总戴着“标签”的滤镜。翁帆首先是“学者翁帆”,然后才是其他身份。剑桥大学的邀请,本质上是学术圈对“学者翁帆”的认可,这份认可不该被任何无关的标签稀释。我们该学会把目光放回一个人的能力和付出上,而不是总在旁枝末节上做文章。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