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日本把核污水往海里倒,全球骂声一片,连海鲜都没人碰。可两年过去,不但日本海鲜

史之春 2025-11-07 15:01:18

当初日本把核污水往海里倒,全球骂声一片,连海鲜都没人碰。可两年过去,不但日本海鲜照样出口,还越卖越多。这到底是大家忘了怕,还是日本搞了什么新路子?   其实真不是大家忘了“怕”,主要是日本这两年憋着劲儿想了不少“招数”,再加上市场里的门道多,才让海鲜出口又活过来了。   刚开始排海那阵儿,日本海鲜确实惨,中国直接禁了进口,要知道以前中国可是买走了日本七成的扇贝、六成多的海参,一下子断了销路,东京市场的鲔鱼价格跌了快四分之一,好多渔民的鱼都烂在码头里。但日本没坐等着,赶紧转头找新买家,这才慢慢缓过劲儿来。   最关键的一招就是“换地方卖”,把以前卖给中国的海鲜,全转到东南亚和欧美去了。你想啊,东南亚人本来就爱吃海鲜,而且那边有些国家检测没那么严,日本趁机把金枪鱼、鰤鱼这些高端货用冷链空运过去,价格降一点,很快就打开了市场。   泰国的正大集团还跟日本合作,专门开了卖鲜鱼的店,主打“三天直达”,生意还挺火。欧美那边也没放过,扇贝改道卖去美国,金枪鱼瞄准法国餐厅,甚至专门去巴黎办试吃会,靠着以前积累的“高端海鲜”名声,还真吸引了不少食客。就说2025年年初,日本对美国的扇贝出口就涨了四倍多,批发价都创了新高,美国人还抢着买呢。   光换地方还不够,日本政府掏了不少钱“托底”。他们专门拨了上千亿日元搞“水产业守护”政策,其中一百多亿直接用来帮企业开拓新市场,比如补贴水产公司的人工费,帮他们对接美国、东南亚的客户,等于用纳税人的钱给海鲜出口铺路。   北海道建了个新的扇贝加工厂,花了37.5亿日元,政府补贴了一半成本,就是为了专门出口欧美,还特意弄了符合欧美标准的安全认证。对国内市场也一样,政府给滞销的海鲜发补贴,一条福岛鲽鱼才卖16块人民币,低价吸引老百姓买,看起来好像“大家都在吃,很安全”,其实都是补贴堆出来的假象。   更会玩的是“包装安全”,说白了就是搞心理战术。日本把“核污水”改叫“处理水”,还天天发检测报告,说里面的放射性物质“低于国际标准”,可这些报告都是他们自己做的,样本怎么选的、检测过程公不公开,谁也说不清。   日本还拉着国际原子能机构背书,虽然那机构的报告数据全靠日本提供,根本没自己去海里采样,但日本就拿着这个当“免罪金牌”,到处宣传“没问题”。更离谱的是,日本复兴大臣还公开生吃福岛海鲜拍视频,故意做给大家看,想让人觉得“官员都敢吃,肯定安全”,其实就是作秀给外人看的。   还有个没法回避的原因,就是各国的检测标准不一样,日本专挑松的地方卖。中国、韩国对海鲜的辐射检测特别严,超标一点就退货,所以日本干脆不往这两个地方送了。但美国、欧盟对铯的限制标准比韩国宽十几倍,有些东南亚国家甚至直接认日本自己给的检测证明,根本不自己查。日本就钻了这个空子,把海鲜精准卖到这些“宽松市场”,自然就不愁卖了。   当然,也有部分人是被“低价”和“信息差”绕晕了。比如东南亚一些普通老百姓,本来收入就不算高,看到日本海鲜比本地的便宜不少,再加上商家拿着日本的检测报告宣传,就慢慢放下了戒心。欧美一些消费者则觉得“日本海鲜品质好”,加上美元、欧元兑日元值钱,买起来划算,也就没太纠结核污染的事。   但这可不是“忘了怕”,而是很多人没意识到,放射性物质在海洋生物体内会慢慢积累,现在检测不超标,不代表以后没问题,这就是个长期的隐患。   说来说去,日本海鲜出口能回暖,根本不是大家不怕了,而是他们靠换市场、砸补贴、搞公关、钻漏洞,硬生生造出了“热销”的假象。可这种做法根本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核污水还在不停往海里排,海洋环境的风险一直在增加。   那些现在买日本海鲜的国家,说不定哪天就会发现问题,但到时候海鲜吃进肚子里,后悔可就晚了。日本这波操作,说白了就是把风险转嫁给别人,自己赚快钱,实在算不上什么光彩的“新路子”。

0 阅读:2

猜你喜欢

史之春

史之春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