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康熙年间收复台湾的大业,背后藏着一场撕破脸的权力与利益之争?一方是对荷

体元说球 2025-11-07 10:05:37

谁能想到,康熙年间收复台湾的大业,背后藏着一场撕破脸的权力与利益之争?一方是对荷兰人“死缠烂打”的姚启圣,一方是誓要“单独出征”的施琅,两人的较量,远比渡海攻台本身更耐人寻味。 康熙十七年起,姚启圣就拉着康亲王反复上书,力主请荷兰舰队助战,又是求清廷发敕书,又是派专人远赴巴达维亚送礼,甚至到康熙十九年还在等“红毛船到再进兵”。 这份执着绝非心血来潮,而是因为他倚仗的福建水师实在是“扶不起”: 金厦之战时,400多条清军战船躲在十几条荷兰大船后,还被明郑几十条船打得落花流水,荷兰人都嫌清军“带不动”中途跑路。没有荷兰的夹板大船当“靠山”,姚启圣根本没底气跟明郑海军硬碰硬。 但施琅偏不信这个邪。作为投降清廷的明郑旧将,他麾下是身经百战的明郑降军,虽也承认荷兰战船“坚大难敌”,却看透了衰落的明郑海军早已没了当年的战斗力。更关键的是,施琅心里打着自己的算盘:一旦荷兰人参与,功劳要分走一半不说,万一康熙把台湾赏给荷兰人,自己的利益就彻底泡汤了。于是,他连上三道奏疏,一边攻击举荐自己的姚启圣“北方人不懂海”,一边死磕“专征权”,非要把姚启圣等人踢出局。 这场权斗堪称辛辣:姚启圣急得拍胸脯说自己“在船不呕不吐,早已熟海”,施琅则步步紧逼,靠着不光彩的手段最终如愿拿到单独出征权。而他的野心,在攻克台湾后彻底暴露: 在清廷派官治理前的十个月里,施琅抢占明郑官田、营田五十五庄,几乎囊括南台湾一半熟田,创下专属施家的“施侯大租”,这份收入硬生生延续到甲午割台。他的族人更是变本加厉,随意指认民田为“官田”强占,地方官也只能眼睁睁看着百姓申诉无门,直呼“无从定断”。 说到底,姚启圣的“荷兰执念”是实力不济的无奈,施琅的“专 征执念”则是利益驱动的野心。这场博弈里,没有谁是纯粹的“忠臣”:姚启圣依赖外敌是为了自保邀功,施琅力主单独出征,与其说是自信,不如说是为了独占台湾的土地与功劳。 清廷最终能收复台湾,既是历史必然,也少不了这波降将为了自身利益的“死磕”。只是可怜了台湾百姓,刚脱离明郑统治,又落入施琅集团的巧取豪夺之中。

0 阅读:28

猜你喜欢

体元说球

体元说球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