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报!半岛上空的紧张指数又蹿高,美国这回是真下不去手了! 据最新报道,普京在2024年6月平壤会谈后宣布双方关系升级,并与朝方签署《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这步棋下得及时,但考验在后头。我看这变化来得快。 2003年的巴格达,伊拉克军队人数不小,但长期制裁后的装备和指挥系统已经脱节,关键是没有成型的核威慑,结果美军推进很快。对照到半岛,2017年的“火星-15”高抛试射顶点约4475公里,外界普遍评估正常弹道下可覆盖美国部分地区,这就是第一块“护身符”的底色:实打实的核与远程投送能力。 2022年11月那次“火星-17”高抛试射,日方与韩方通报的顶点在6000公里上下,飞行时间超一小时;2023—2024年,朝方又多次试射固体燃料的“火星-18”,准备时间更短、机动性更强。分导相关的说法外界仍有争议,但仅凭现有射程与频次,就足以让华盛顿在任何动手选项前把本土风险摆上桌面。对比利比亚,卡扎菲在2003年交出相关项目后,2011年遭空袭时完全缺乏硬威慑,这条线已经解释得很清楚。 1961年的北京签字桌,是另一块“护身符”的起点。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到期前未见终止通告,已按约多次自动延续;再叠加2024年6月俄朝新签的伙伴关系文件,东北亚这圈从地图到交通线,都把朝鲜置于一个关键缓冲位置。反观萨达姆与卡扎菲,当年缺少能在关键时刻出手的外部支撑,面对外部打击只能独扛,结局不难想见。 平壤在近年还把手段拉长了:从洲际高抛,到中远程弹道、巡航,再到卫星尝试,技术路线并不单一;外界多次捕捉到朝俄之间在能源与物资上的互动迹象,关于军品往来的报道也频繁出现(多为第三方消息,细节仍需核实)。这意味着一旦制裁收紧,依然会有替代通道,压力打不出“断点效应”。这点对比中东战场就很鲜明:当年对伊拉克、利比亚的封锁更完整,内外消耗叠加,失速很快。 现在把两块“护身符”叠到一起,逻辑就顺了:核与远程投送能力,让外部任何军事行动的代价在起点就被抬高;周边大国的关系网络,又把外界的经济与物资压力分散掉。动武会牵连更大范围,施压也难以在短周期见效,美国的可选方案自然收缩。 我想说的落点很直接:萨达姆和卡扎菲的路径,在半岛这边并不适用。只要核与远程投送能力保持常态活动,外部连接不断线,“打不得、压不垮”的局面就会延续。对外部来说,真正能做的只有在风控前提下管控节奏;对半岛来说,任何变动都将以安全风险为先。话说到这,就很清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