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届奥运冠军谢思埸这两天又上了热搜,不是因为他在3米板上砸出满分,也不是因为全红

极速看社会 2025-11-07 01:39:42

两届奥运冠军谢思埸这两天又上了热搜,不是因为他在3米板上砸出满分,也不是因为全红婵抱娃的镜头抢走了聚光灯,而是因为全国网友集体卡在一个字上——埸,有人把他叫成谢思“场”,还有人干脆喊谢思“锡”,连现场主持人都翻车,他无奈发声,真正让他头大的不是流量分配,而是自己的名字从小到大被念错无数次. 问题来了,一个拿过奥运金牌、身高一米七四的广东小伙,竟要花这么多时间教大家读音,根源其实是字符习惯的代沟,国家语委的《通用规范汉字表》收录规范字常用两万多个,可手机输入法里常驻词不到一万,遇到“埸”这种不在高频榜的,系统自动匹配“场”“锡”,主持人习惯依赖提词器,读错几乎是概率事件. 于是评论区里出现两派,一派指责父母起名太生僻,觉得何苦给孩子添麻烦,另一派则认为这恰恰是汉字多样性的浪漫,况且“疆埸”“邦埸”在古籍里明明常见,文化认知的缺口不能怪到孩子名字上,就像有人姓“仉”或“佟”,难道也要改成张和童吗,如果连奥运冠军都要牺牲姓名的独特性来迎合键盘和话筒,那才真是摆烂. 退一步说,在信息流滚动到秒的移动时代,我们当然需要能被快速检索的字符,可尊重个人姓名是更基本的社交礼仪,国际奥委会直播都愿意学习拼音喊出“Quan Hongchan”,我们没理由对自己语言里的偏旁部首对喷,下次屏幕上再刷到谢思埸,不妨按三声“yǐ”在心里过一遍,小事看似鸡毛,背后是对人和文字的双重尊重. 你说,当技术和文化撞车时,是改字还是补课,评论区见.

0 阅读:0
极速看社会

极速看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