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弥留之际,为何放弃孙翊,选择了孙权做接班人 孙策选孙权而非孙翊当接班人,根本不是临时起意,而是他躺在病床上,盯着江东基业反复掂量后,最保命的抉择。 先说孙翊,这孩子跟孙策太像了,《三国志》里都说他 “骁悍果烈,有兄策风”,搁平时这是夸人,但在孙策快咽气的节骨眼上,这性格就是催命符。 孙策自己就是靠一股子猛劲打下江东的,可他心里比谁都清楚,打天下靠勇猛,守天下得靠脑子。 孙翊那脾气,高兴不高兴全挂脸上,一点城府都没有,朱治好几次劝他改改急躁性子,他根本听不进去。 后来这孩子当了丹杨太守,就因为责骂部下妫览、戴员,直接被人刺杀了,才二十岁就没了性命。孙策要是把基业交给他,恐怕不用等曹操来打,江东内部就得先乱套。 再看当时的江东,哪是什么安稳地盘?孙策打了五年仗,把江东六郡抢到手,可手里沾的全是士族的血。 就说吴郡陆氏,孙策打庐江的时候,把太守陆康围得城破人亡,陆家一百多口死了大半,陆逊的养父就是陆康,这可是血海深仇。还有高岱、许贡这些名士,全被孙策杀了,江东士族表面服软,暗地里全是恨。 郭嘉都看透了,说孙策杀的都是能让人为他拼命的豪杰,自己又没防备,早晚死在刺客手里,结果真应验了。 这种时候,要是再让孙翊这么个暴脾气上台,肯定还得用刀子对付士族,到时候那些大家族联合起来反水,孙家这点家底立马就得被吞了。 孙权就不一样了,虽然才十八岁,可早就显露出稳当劲儿。孙策活着的时候就说过,“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这话可不是随口夸的。 孙权从小就跟着孙策见世面,不像孙翊光知道骑马打仗,他懂怎么跟人打交道。孙策杀了那么多士族,孙权却能转身把这些人的子弟拉到自己身边。 就说陆逊,孙策杀了他养父和半个家族,可孙权一上台就主动拉拢,又是请教国事又是结亲,最后陆逊不仅成了他的女婿,还成了东吴的定海神针,这手腕孙翊这辈子都学不会。 孙策死的时候,江东简直是火药桶。庐江太守李术公开反叛,亲叔叔孙辅偷偷给曹操送信,会稽、豫章的山越聚众闹事,连丹杨郡的官吏都敢杀孙家宗室。这些乱子表面是欺负孙权年轻,实则是士族在试探新来的主子好不好惹。 孙权刚继位就拿出了硬手段,一边派周瑜稳住军队,一边让张昭安抚士族,没几个月就把李术灭了,又收拾了叛乱的宗室,连跟士族勾连的山越都被他招安了。要是换了孙翊,估计只会带着兵硬打,打得了一个李术,打不平满江东的怨气。 还有个绕不开的现实,孙策的儿子孙绍才十岁出头,按规矩该传位给儿子,可东汉末年那光景,主少国疑就是灾难。 袁术、刘表的儿子们为了争位打得头破血流,最后家业全没了,孙策不能让孙家走这条路。孙翊虽然比孙绍大,但年纪轻轻又没城府,根本镇不住周瑜、张昭这些老臣。 而孙权跟着孙策办过事,老臣们都认他,张昭直接把印绶塞到他手里,周瑜带着军队回来支持,有这些人撑着,孙家的权力才没旁落。 后来的事更能证明孙策没选错。孙权上台后,不仅稳住了士族,还把江东治理得越来越强。他用周泰、蒋钦这些寒门武将掌军,又让顾雍、陆逊这些士族当大官,刚柔并济把各方势力捏在一起。 赤壁之战的时候,他敢跟曹操叫板,最后以少胜多保住了江东,这要是换了孙翊,恐怕早就吓得投降了。 而孙翊的死,更像是给孙策的选择盖了章 —— 连一个太守的位子都坐不稳,怎么撑得起江东六郡的家业? 孙策这辈子够勇猛了,可临死前他不想再赌了。选孙权,不是因为孙权比孙翊厉害,而是因为孙权活着,孙家的基业就有可能活着。这不是什么兄弟偏心,而是一个创业者留给家族最实在的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