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日本专家抛弃日本涌入中国,表面为了赚钱,实则另有目的?之前看过几个日本比较厉害的科研人跳槽中国的经历。 要是真把原因归结为钱,那就把这些搞科研的当傻子了,其实他们真正图的,是在中国找个能甩开膀子干、让自己的技术落地生根的地方。 这股“人才逆流”的规模,可不是几个人的偶然选择,而是成建制的趋势。 这两年赴华工作的日本技术专家,比五年前涨了217%,光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这三个领域就占了四成。 就说上海地铁二号线,早上七点经常能听见日语和上海话混着聊,五十四岁的佐藤隆史就是其中一员,他在名古屋丰田干了三十年工业机器人,现在跑到长三角的智能制造基地,每天忙着跟杭州团队开视频会、去浦东工厂盯投产。 还有深圳无人机企业的川岛绫子,她在日本设计的陀螺仪方案,压在专利库五年没动静,到中国八个月就从实验室搞到了量产,亲眼看着第六代产品试飞,这种成就感,光靠薪水可买不来。 日媒总爱说中国“砸钱抢人”,可仔细研究后就能发现,钱只是敲门砖,不是定心丸。 日本文部科学省2025财年的科技预算,申请到了1.182万亿日元,可分到基础研究上的钱却少得可怜。 基础研究C类补助才从330万日元涨到470万日元,而且还搞“国际性评价”,青年研究者想拿经费难如登天。 中国这边呢,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就有6.8万亿元,光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就有1084家,研发转化平台更是超过1.9万家,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77%,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市场应用的完整闭环。 合肥存储器工厂的小林健太郎,是个六十多岁的半导体工程师,在日本早该退休了,来中国后白天指导团队改蚀刻工艺,晚上还能通过云端,给中日两边的工程师同步技术,他的工作日志都成了跨境技术交接的纽带,这种被需要的价值感,在日本的僵化体系里根本找不到。 更关键的是科研环境的天差地别,这才是戳中日本专家痛点的核心。 在日本的大学和企业里,研究室大多是金字塔结构,教授跟“国王”似的,年轻研究者只能听指挥,哪有话语权? 搞等离子体天体物理的野和田基晴在中日都待过,他最有感触,中国研究者之间不光有上下级的“纵向”联系,更有跨领域的“横向”交流,建个社交群就能随时讨论问题、拿反馈,这种开放氛围在日本想都不敢想。 日本笹川和平财团的角南笃说得更直接,中国的优势首先是“制度”,大学管理层有自由裁量权,只要有实力,年轻研究者能快速晋升、拿到经费,不用熬资历、看脸色。 反观日本,丰田手里攥着2100件固态电池专利,就因为燃油车路径依赖,迟迟不能量产;索尼、东芝的中央研究所都在砍基础研究投入,逼着科研人员搞短期盈利项目,这种“技术孤岛”把多少好想法憋死在了实验室里,成果转化率还不到30%,连中国的一半都达不到。 中国能给的,恰恰是能让技术“活起来”的土壤,这才是最吸引他们的地方。 川岛绫子在日本时,为了0.1%的性能提升得反复论证,进度慢得让人绝望;到中国后,团队敢试敢闯,快速迭代产品,这种创新效率带来的职业成就感,比涨工资更过瘾。 苏州工业园区的技术沙龙里,白发的日本专家得向90后中国工程师请教深度学习算法,这种角色反转看着新鲜,实则说明中国在新兴技术领域已经走到了前面,能提供日本给不了的成长平台。 长三角现在都形成了日系技术社区,周末金鸡湖畔的“清酒技术沙龙”上,日本专家用带吴语腔的日语讲精密铸造,中国工程师端着黄酒记笔记,这种技术和文化的融合,根本不是“为了钱”能解释的。 还有个细节很说明问题,日本专家来中国不是“单打独斗”,是带着技术经验来做“代际传承”。 小林健太郎搞的“双线程工作模式”,一边帮中国团队突破技术瓶颈,一边给日本总部的年轻人同步经验,成了中日技术交流的纽带。 这说明他们看重的不是一时的待遇,是自己的技术能有延续性,能真正解决问题。 中国现在缺的不是钱,是顶尖的技术经验和产业化能力,日本专家缺的是能把技术变现的平台,这种供需匹配,比单纯的薪水诱惑牢固多了。 所以日本媒体盯着薪水说事,纯粹是避重就轻,要是只为钱,日本企业不会留不住人,毕竟他们的薪资水平在全球都算高的。 真正让这些专家抛弃日本的,是本土僵化的体制、割裂的产学研链条、逼仄的上升空间,而中国给的,是充足的经费、开放的氛围、高效的转化机制,是能让他们的技术从图纸变成产品、从想法变成现实的“创新试验场”。 野和田基晴说得实在,在中国搞研究有个大前提,没创新没成果照样拿不到经费,但只要有真本事,就有大展拳脚的机会,这种靠实力说话的环境,才是科研人最想要的。 日本要是还看不到问题所在,只想着抱怨“人才流失”,以后跑过来的专家只会更多,毕竟对真正的科研人来说,能让自己的技术发光发热,比什么都重要。 信息来源:参考消息客户端——2022-09-21 重才学,重贡献:日科技人才喜欢赴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