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可能已经没人可死了,有俄军士兵在打扫顿涅茨克康斯坦丁诺夫卡方向的战场时,发

幻竹论明渊纪事录 2025-11-06 15:21:04

乌克兰可能已经没人可死了,有俄军士兵在打扫顿涅茨克康斯坦丁诺夫卡方向的战场时,发现阵亡的乌军士兵多为外国雇佣兵,占比可能至少达到60%左右,其中包括非裔美国人和拉丁美洲国家的人。   先说说康斯坦丁诺夫卡这地方为啥这么重要。它相当于顿涅茨克的 “后勤命脉”,往南能通到乌军的补给站,往北就是俄军要推进的关键据点。从去年年底开始,乌军就在这儿死扛,因为一旦丢了,整个顿涅茨克的防线可能就垮了。   俄军也没客气,重炮一轮接一轮轰,无人机跟苍蝇似的满天飞,专炸乌军的战壕和补给线。乌军倒是也反击,可打了几个月,伤亡数字一天比一天难看。   直到最近俄军往前推了一段,打扫战场时才发现,战壕里、弹坑里的尸体,大多不是乌克兰人 —— 有的口袋里装着法国的身份证,有的手臂上纹着巴西的国旗,还有的装备上印着 “国际军团” 的标志,这才把乌军 “靠外国人撑场面” 的底给漏了。   其实乌克兰本土没人,早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三年前刚开打时,乌克兰还能靠本土动员撑着 —— 一开始招 20 到 40 岁的年轻人,大街上拉着横幅 “为祖国而战”,不少小伙子背着包就上了前线。   可打了一年多,伤亡数字就控制不住了,光顿巴斯地区的拉锯战,乌军就折了不少人。到 2023 年,他们开始动员 40 到 50 岁的中年人,后来甚至把 60 岁的退休老兵都叫回来了,有的地方连女性都被动员去送弹药、当医护兵。   可即便这样,还是填不上伤亡的窟窿 —— 毕竟战争不是拼人数,俄军的重火力、无人机优势摆在那儿,乌军每一次反击都得付出好几倍的伤亡代价。   这时候西方就有点 “掉链子” 了。一开始西方喊着 “支持乌克兰”,又是给标枪导弹,又是给海马斯火箭炮,可真到乌克兰要 “人” 的时候,西方全蔫了。   美国、德国、法国这些国家,只愿意出钱出武器,打死都不派正规军 —— 说白了,就是不想让自己的士兵流血,怕国内民众反对。乌克兰没办法,只能自己想辙,于是就搞了个 “国际军团”,在全世界范围内招人。   康斯坦丁诺夫卡之所以成了 “雇佣兵坟场”,就是因为这儿太重要,乌军只能把最 “现成” 的兵力填进来。这些外国雇佣兵刚到乌克兰,连顿涅茨克的地形都没摸清楚,就被塞进战壕。   俄军的重炮一响,很多人连躲都不知道往哪儿躲;无人机往下扔炸弹,他们连反制的设备都没有。有俄军士兵后来接受采访说,打扫战场时看到一个非裔雇佣兵,手里还攥着没拆封的说明书,估计是刚拿到武器还没学会用就被炸死了。   还有个拉美小伙子,口袋里装着给家人的信,字里行间全是 “赚了钱就回家”,结果连战场都没撑过三天。   反观俄军那边,虽然也有外籍人员,但跟乌军完全不是一回事。俄军的外籍人员大多是中亚国家的志愿兵,或者顿巴斯本地的武装 —— 这些人要么是跟俄罗斯关系近,愿意过来帮忙;要么是土生土长的顿巴斯人,为了保卫自己的家乡打仗。   而且俄军会给他们系统的训练,把他们整合到正规部队里,配合起来也顺畅。可乌军的雇佣兵呢?语言不通,战术不熟,有的连跟队友配合都做不到,说白了就是 “炮灰”。   惨的是这些雇佣兵的待遇。乌克兰当初承诺的 “高薪”“绿卡”,大多是空头支票。现在乌克兰自己都缺钱,雇佣兵的工资经常拖好几个月发不下来,冬天没棉衣,夏天没水喝,受伤了连像样的医疗都没有。 现在康斯坦丁诺夫卡的情况一出来,对乌克兰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一方面,雇佣兵的高伤亡让后面没人愿意来 —— 以前还能靠 “高薪”“宣传” 忽悠人,现在大家一看 “去了就是死”,谁还敢来?   另一方面,本土动员也到了极限,有的地方连 18 岁的高中生都被动员了,可还是不够。西方虽然还在给武器,但没人用,那些先进的装备堆在仓库里,跟废铁也没区别。   说句实在的,康斯坦丁诺夫卡战场上的那些外国雇佣兵尸体,就是这场战争的一面镜子。它照出了乌克兰的无奈 —— 打了三年多,本土人力耗光了,只能靠外国人撑场面。   也照出了西方的虚伪 —— 喊着 “支持乌克兰”,却连一个正规军士兵都不肯派,把一群外国人推到前线当炮灰;更照出了这些雇佣兵的悲哀 —— 他们有的为了钱,有的为了所谓的 “理想”,最终却死在一个跟自己毫无关系的战场上,连名字都没人记得。   往后看,乌克兰要是还找不到解决人力问题的办法,光靠雇佣兵撑着,根本不是长久之计。这些雇佣兵没有家国情怀,打赢了可能还会抢东西,打输了就投降或者逃跑,战斗力根本不稳定。   而且随着康斯坦丁诺夫卡的消息传开,愿意来的雇佣兵只会越来越少,到时候乌克兰可能真的要面临 “没人可战” 的绝境。而那些死去的外国雇佣兵,不过是这场代理人战争里,最不起眼的牺牲品罢了。

0 阅读:0
幻竹论明渊纪事录

幻竹论明渊纪事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