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突然发布了最新评估,称印度人口规模位居全球首位,且仍在上行。 落点很清楚,问题不在“人多”,而在教育、就业、住房、资源能不能托得住,不然压力会往外溢。 1977年的选举结果还在史册里,印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推过大规模绝育,引发强烈反弹,之后长期回避强硬手段。对照东亚多国在九十年代完成生育转折,配套到位,社会波动较小,路径差异一目了然。 南印的数据摆在那儿,据NFHS-5,喀拉拉、泰米尔纳德的总和生育率大致在1.7到1.8,北边比哈尔约3.0、北方邦约2.35,落差明显。中国内部也经历过区域差异,但城市化和教育普及更早一步,均衡来得快一些,说明节奏很要紧。 就业这块更直观,多家机构测算印度每年新增劳动力在千万级,制造业承接能力有限。越南、印尼这几年靠工厂扩张分流了不少青年,失业高位的波动较轻,产业吸纳能力就是硬杠杆。 城市拥挤不只停在新闻镜头里,孟买、德里常住人口持续攀升,棚户密集区更新推进缓慢。对照上海、首尔在2000年前后完成大规模旧改,节奏更早,公共服务压力就小很多。 教育短板同样要命,印度农村地区师生比长期偏高,辍学率在部分邦仍不低。东亚经验说明,中等教育的覆盖度直接决定劳动者技能层级,决定后续产业能接多高的单。 迁徙在扩大,联合国统计显示印度是全球最大海外移民来源地,约在千万级。菲律宾在输出劳动力前设培训、证书和通道,摩擦更小,这种“先练好再出门”的路径值得参考。 资源和能源是另一条线,印度发电以煤为主,空气和用水压力同步抬升。中国、欧洲在加快风光装机、淘汰高排放机组,印度也在加,但基数大、需求涨,推进更难。 环境外溢不可忽视,区域流域的水、空气传输没有边界,邻近国家会同步承压。把节能和清洁能源做成可交易的项目,能帮到印度,也能降低周边的风险。 回到人口本身,联合国的中位预测到2050年前后印度人口仍将增加,幅度取决于教育、女性就业和城市化速度。数字不是命运,变量还很多。 对外部世界来说,稳住印度的教育与就业,就是稳住区域供应链与通行安全。与其恐慌,不如盯住课堂、工位、住房这三件事。 很简单:体量在涨,配套要跟上;节奏要稳,数据要真;外部多给通道,内部多补短板。 把人托住,城市托住,能源托住,外溢风险就会降下来。

茂之驴
阿三众多的低素质人口不是福利,是印度第四次工业化革命的重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