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可以变现吗? 做好事挣流量,本质就是场道德与流量的交易 打开短视频,一边

一名阅读者 2025-11-06 12:25:09

善良可以变现吗? 做好事挣流量,本质就是场道德与流量的交易 打开短视频,一边是“悬赏20万寻救命恩人”的催泪大戏,转头就被警方揭穿是摆拍引流;一边是超市老板“假扫码”为特殊顾客免单,三年不图回报却意外收获13万点赞。同样是“做好事+拍视频”,有人把善意当收割工具,有人让善良自然传递。这不禁让人追问:善良真的能变现吗?当做好事的终点指向流量,一切早已变成场明码标价的交易。 流量时代,“善良”成了最值钱的情绪筹码。自媒体们摸透了爆款密码:把助农情怀拆成剧本,凉山网红镜头前穿破衣烂衫,镜头后开名牌轿车;把寻亲执念编成连续剧,用虚假恩情骗取点赞打赏,最终沦为依法行政拘留的闹剧。他们精准拿捏公众的共情软肋,将苦难、感恩、互助这些人性光辉,包装成可复制的流量KPI。更可怕的是,这套“情绪套利”产业链正在批量生产信任危机——当“求助”被揭穿是剧本,“卖惨”被证实是生意,真正需要帮助的山区农户,就算苹果真滞销也无人问津。 但我们不能一刀切地否定所有“做好事+晒视频”。江西超市老板陈某的“假扫码”故事之所以动人,在于他的善举早于镜头存在,发视频只是希望“遇见她的人善待她”,面对网友红包一概婉拒。真正的善良从不需要华丽包装,它像润物无声的流水,即便偶然获得流量,也绝不会把流量当成目的。反观那些流量猎人,救援现场成了直播背景,英雄事迹成了道德绑架的素材,连亲情都能拿来商业化,他们卖的从来不是善良,而是公众的同情心。 这场交易的核心,从来不是“能不能变现”,而是“用什么交换”。有人用虚假剧本换流量,透支的是整个社会的信任资本;有人用真诚善举赢口碑,传递的是人心向善的温度。平台算法的推波助澜更让乱象雪上加霜:当摆拍的悲惨故事轻松百万播放,而严肃的公益报道无人问津,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便不可避免。但流量终究是一时的,就像那些被封号的造假博主,再热闹的流量狂欢,也会在真相曝光后烟消云散。 我们并非反对善良被看见,而是拒绝善良被消费。真正的正能量,应该是李子柒式的文化传播,是陈辉式的默默坚守,是让善意形成涟漪效应,而不是把道德当成变现的筹码。作为网民,我们的点赞和转发是一种力量,理应留给那些经得起检验的真实与真诚;作为创作者,流量可以追求,但不能没有底线,内容可以创新,但不能造假。 善良从来不是不能变现,而是不能被交易。当善良成为流量的附属品,当共情沦为收割的工具,最终受损的是每个普通人——我们会变得麻木多疑,不再轻易被感动,不再愿意伸出援手。愿我们都能守住心中的标尺:让真实的善良被看见、被传递,让虚假的交易被揭穿、被抵制。毕竟,流量有价,善良无价,这世间最珍贵的温暖,从来都容不得半点算计。

0 阅读:0
一名阅读者

一名阅读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