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欧盟正式宣布,要调查英国矿业巨头英美资源集团把镍矿业务卖给中国五矿集团这事。 2025年11月5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对英国英美资源集团向中国五矿资源出售巴西镍矿业务启动反垄断调查。 这笔2025年2月敲定的交易,涉及全球第三大镍矿储量(520万吨)和年产量4万吨镍铁的核心资产,却在交割前夜被欧盟以“威胁供应链安全”为由叫停。这场看似普通的跨国并购,实则撕开了全球资源博弈的深层裂痕。 当五矿资源以5亿美元拿下巴西Barro Alto和Codemin镍矿时,外界看到的只是商业数字。但深挖交易细节会发现,这520万吨镍矿背后藏着新能源时代的战略密码。 全球每生产10辆电动汽车,就有3辆需要这里的镍原料。更关键的是,该矿区配套的加工技术能将镍冶炼能耗降低30%,这种“绿色冶炼专利”正是中国新能源产业链急需的短板。 巴西政府的态度耐人寻味。尽管荷兰矿企Corex开出9亿美元报价,但最终选择中企的理由远超金钱考量:五矿承诺投资5亿美元升级当地基础设施,包括修建连接矿区与港口的铁路和海水淡化厂。这种“资源换基建”模式,与1970年代沙特用石油换中国基建的策略异曲同工。 欧盟的审查逻辑看似合理——镍是制造不锈钢和电池的关键材料,控制全球10%镍储量的巴西矿区若被中企掌控,可能影响欧洲新能源转型。 但矛盾的是,该矿区90%的产量早已锁定中日韩客户,真正流向欧洲的不足5%。更讽刺的是,欧盟最大镍进口来源国印尼,其红土镍矿开采权同样掌握在青山集团等中企手中。 这种“双标”在历史上有迹可循。2010年铁矿石谈判时,必和必拓等三巨头操控定价权,导致中国钢企多支付超7000亿元成本。 如今欧盟以同样手法打压中企,暴露出其“只许州官放火”的霸权思维。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报告显示,若欧盟阻止该交易,其成员国车企可能面临15%的供应链成本上涨。 这场交易背后是中美欧的三角博弈。美国国务院曾秘密约谈巴西矿业部,暗示“中国控制关键矿产将威胁北约供应链”。 但巴西经济部长盖德斯公开表态:“我们不会让地缘政治绑架商业决策。”这种态度转变源于现实考量——中国已连续12年稳居巴西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突破1500亿美元。 耐人寻味的是,交易公布当天,巴西央行宣布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占比从1%提升至4%。这种“用镍矿换货币话语权”的策略,与俄罗斯用能源绑定卢布结算异曲同工。 更关键的是,五矿资源在交易条款中承诺,未来十年镍铁出口价格的波动幅度不超过伦敦金属交易所基准价的±15%,这种“价格保险机制”直击欧洲车企痛点。 镍矿争夺的本质是新能源技术主导权之争。五矿资源此次收购的不仅是矿石,更是全球仅有的3家掌握“高压酸浸(HPAL)”冶炼技术的公司之一。 这种技术能将镍钴锰的提取纯度提升至99.9%,直接决定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反观欧洲,尽管Northvolt等电池企业野心勃勃,但其核心材料仍依赖中日韩供应。 欧盟的焦虑在专利布局上暴露无遗。全球与镍冶炼相关的2.8万项专利中,中日韩企业占据65%,欧盟企业仅占12%。 若放任中企掌控上游资源,欧洲新能源产业将陷入“低端组装、高端受制”的困境。这种困局与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时被英国煤炭卡脖子何其相似。 五矿资源的应对策略展现了中国企业的战略智慧。在交易受阻后,其迅速宣布向欧盟开放部分镍铁产能,承诺2026年前供应量不低于当前水平的80%。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与华为被制裁后加速开放鸿蒙生态异曲同工。 更深层的布局在于产业链整合。五矿资源已联合宁德时代在匈牙利建设电池材料厂,用巴西镍矿对接欧洲电池产能。 这种“资源-加工-市场”的闭环,正在改写全球供应链规则。就像19世纪美国用铁路连接东西海岸,中国正用新能源产业链重塑全球资源版图。 从青铜器时代的铜矿争夺到21世纪的电池原料博弈,人类始终困在“资源诅咒”的循环里。但五矿资源与巴西政府的合作揭示了新路径:当资源国获得技术赋能(如中企帮助巴西建设绿色冶炼厂),当采购方承诺长期稳定(如五矿锁定十年价格),资源战争才能转向共赢。 历史终将证明,任何试图用政治绑架商业的行为,都像19世纪殖民者用坚船利炮守护贸易通道——看似强大,实则脆弱。 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控制多少矿山,而在于能否让资源流动创造最大价值。 信息来源: 欧盟将调查英国矿业巨头向中企出售镍矿,中方回应 2025-11-05 16:02上海观察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