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心现“水泥封门”奇观,老巷空城背后的城市更新博弈 门窗被水泥严密封死,

楚然瑞麦常驻上海 2025-11-06 10:00:22

上海市中心现“水泥封门”奇观,老巷空城背后的城市更新博弈 门窗被水泥严密封死,曾经的烟火气消散在无人街头。上海核心区,一场静默的城市变迁正在进行。 漫步在上海市中心的黄浦、虹口区,我穿行于那些曾经充满生活气息的老街巷。如今,这里许多老房子的门窗已被水泥和木板彻底封死,街上店铺关门闭户,只有偶尔走过的行人脚步声在空荡的街道回响。 这些被“水泥封门”的老建筑,与不远处陆家嘴的摩天大楼形成鲜明对比。上海中心城区正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旧改拆迁潮。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市零星旧改签约了1367户,新启动了13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并通过旧住房成套改造让3512户家庭受益。 上海旧改加速度,中心城区集中动迁 2025年,上海旧改工作进入高速推进期。黄浦区作为本轮拆迁的“风暴眼”,外滩186街坊(一期)征收项目已正式获批。而虹口区更是启动了涉及11个街坊、2571户居民的大规模集中动迁,签约率已高达98.79%,创造了区域旧改规模的新纪录。 上海市委、市政府将“两旧一村”改造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从2023年起,上海计划用10年时间,推动“两旧一村”改造任务的完成。 这一波旧改力度之大,从黄浦区506街坊70091元/平方米的评估均价可见一斑,而702、710街坊的评估单价更是高达18万元/平方米,叠加签约奖励后,综合补偿单价突破20万元/平方米,创下上海旧改补偿新高。 从“拎马桶”到“电梯房”,居民的生活跃迁 对于这些老房子的居民来说,旧改意味着生活品质的飞跃。在旧改之前,许多市民生活在拥挤不堪的环境中,有的房屋不到10平方米,层高不足1.8米,一个成年人在床桌之间想转个身都得小心翼翼。 “螺蛳壳里做道场”是这些老房子居民的生活智慧。不到20平方米的空间,最多时曾蜗居14个人。许多人几十年如一日使用手拎马桶,洗澡更是全家人需要总动员的大事。 旧改带来了根本性变化。2022年7月,随着建国东路68街坊、67街坊东块旧改方案生效,上海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完成,包括胡荣干夫妇在内的165万户居民住房条件得到了根本性改善。 “阳光动迁”与补偿方案,旧改背后的制度创新 上海旧改工作能快速推进,得益于不断创新完善的政策体系。自从2002年提出“阳光动迁”以来,上海旧改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阳光动迁”的核心是“一把尺子量到底”,不再是“钉子户最划算”,而是“早搬迁早得益”。这种政策保障了居民利益,也加快了搬迁进度。 在补偿方案上,居民通常有多种选择。以虹口区200、207街坊改造为例,约45%的居民选择了“定向购房凭证”方式,该凭证可在瑞虹新城、中粮海景等8个指定楼盘抵扣房款。 留改拆并举,城市更新的上海模式 上海的城市更新经历了从“拆改留”到“留改拆并举”的转变。这意味着城市更新不再是一拆了之,而是更加注重历史风貌保护。 对于有保留价值的历史建筑,上海探索“人迁房留”模式,突出人口疏解基础上的风貌保护、文脉传承。黄浦区外滩“第二立面”区域的城市更新就是典型案例,这片区域面积约51公顷,涉及27个街坊,其中包含141幢建于1949年前的老大楼。 而对于一些有特殊历史价值的地段,如拥有1400年历史的蟠龙古镇,上海探索了将历史文化保护与现代化功能相结合的道路,打造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综合体。 从中心城区到外环外,城市更新的未来图景 随着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完成,上海旧改重点正在向“两旧一村”转变。从2023年起,上海计划用10年时间推动这一改造任务。 与此同时,“改造重心外移”已成为明显趋势。2024年至2026年,全市计划启动66个“城中村”整体改造项目。拥有1700多年历史的七宝古镇改造就是其中一例。 上海的城市更新,正步入更加精细化、多元化、可持续的新阶段。未来,上海将积极探索“人留房留”的城市更新模式,寻求人口适度疏解基础上的新老共生、烟火传续。 随着最后一批居民陆续搬迁,这些老街巷将迎来新生。根据规划,未来几年上海将全面启动城中村整体改造,2027年全面完成小梁薄板房屋改造。 这些被水泥封门的空房子,或许正处在两个时代的过渡期。它们既是上海过去居民生活的记忆载体,也是未来城市焕新的起点。 上海老城区 上海老式小区 上海封控 上海外立面 上海封窗攻略 上海老市府大楼 上海门头坍塌

0 阅读:0
楚然瑞麦常驻上海

楚然瑞麦常驻上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