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轨医生被免职,到底冤不冤? 湖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祖雄兵和眼科主任曾琦,两位医生在业务能力上有口皆碑,科研慈善都不落人后,却因情感纠葛断送前程。 不少人认为:能把病治好就行,私德何必上纲上线? 但请想一想,当患者把生命托付给白大褂时,交付的不仅是病历本,更是毫无保留的信任。这份信任既建立在精湛医术上,也扎根于对医者人品的信赖。 我们当然不该要求医生成为圣人,但当私人行为已经动摇公众对医疗行业的信任基础时,单纯的“业务能力过硬”还足以支撑这份职业吗?专业素养与品德修养,从来就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相辅相成的共同体。 这场风波最值得深思的是:在评判医者价值时,我们该如何平衡专业能力与道德标尺? 答案其实很明确:一点都不冤! 免职不是对“私德”的过度苛责,而是对医疗行业“信任底线”的坚决捍卫。医疗行业从来都不是纯粹的“技术工种”,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信任关系,这份关系一旦破裂,再高超的医术也失去了意义。 那些喊着“能治病就行”的人,恰恰忽略了医疗的本质。你敢把家人的手术托付给一个连婚姻承诺都守不住的医生吗?你能相信一个漠视规则的副院长,会在药品采购、职称评定中坚守公平公正吗?去年某医院就曾曝出丑闻,一位技术顶尖的外科主任,利用职权为情人安排“特殊病房”,挤占了普通患者的医疗资源。这就是私德失守的直接后果——专业能力成了特权的“遮羞布”,普通患者的权益被悄悄侵占。 祖雄兵和曾琦的悲剧,不在于“谈恋爱”,而在于他们的身份和场合。作为医院的高层管理者和科室主任,他们的行为不仅违背了公序良俗,更触碰了职场红线。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公共场所,上下级之间的不正当关系,极易引发权力寻租、利益输送的联想,破坏整个医院的风气。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行为让“白衣天使”的职业光环蒙尘,让无数坚守岗位的医护人员蒙羞,这种对行业公信力的损害,远比个人前途的断送更严重。 有人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医者的“完人”标准,从来都不是指毫无瑕疵,而是指在职业操守上绝对干净。就像法官不能徇私枉法,教师不能体罚学生一样,医生也必须守住道德底线,这是职业赋予的责任,也是公众的基本期待。专业能力决定了你能走多高,而道德修养决定了你能走多远。一个没有品德的医者,能力越强,对行业的危害可能越大。 这场风波,更像是给所有公职人员敲响的警钟:职业身份从来不是“私德豁免权”,反而意味着更重的社会责任。 当你的私人行为可能影响到公众利益、损害行业信任时,就必须接受更严格的监督和约束。免职不是终点,而是对行业规则的重申:医术再高,也不能凌驾于道德和规则之上;名气再大,也不能辜负患者的信任。 说到底,公众要的不是“圣人医生”,而是“靠谱医生”——既有救死扶伤的医术,更有悲天悯人的仁心,还有坚守底线的品格。祖雄兵和曾琦的下场,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更是规则的必然。你觉得除了免职,还应该建立哪些机制来规范医护人员的职业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