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十七岁进厂,他十九岁递馒头,他们没说谢谢却活成了光 那会儿我刚满十七岁,从老家来到深圳,初中毕业就没再读书,直接进了一家电子厂干活。流水线上的工作实在不轻松,机器一开始运转就得跟着忙活,手忙脚乱的时候还总挨训,别人看我这人像是个拖累,没人愿意跟我说话,连中午吃饭都赶不上热乎的。那天凌晨三点钟,我蹲在车间角落里差点掉眼泪,罗燕——那个十九岁的江西姑娘,悄悄塞给我一个凉馒头,对我说她刚来的时候也这样,就这一句话,让我没再想着逃走。 罗燕不是那种只会安慰别人的人,她白天就帮着我挡开那些欺负我的工友的话,跟他们说你们也是从新手过来的,晚上又主动帮我调换宿舍,教我记工资、和组长谈事情,有一次我们分着吃一支化掉的可爱多,她说好东西就要和好朋友一起分享,她没有教我怎么忍耐,而是让我学会怎么好好活着,罗燕让我明白,在这种地方人也可以有尊严,也可以想些别的。 后来她开始琢磨别的事情,买衣服不光看款式,还会问店家布料成本要多少,接着她就跳槽去了广州的一家服装厂,专门研究面料怎么选、剪裁怎么做、工艺怎么处理,她说我们不可能打一辈子工,这话在那个时候听着有点疯,周围的姑娘都在盘算什么时候嫁人,她却天天忙着算账、记录数据,脑子里装的全是开店的事,她没有喊什么口号,也没有拉帮结派,就是自己一点点摸索着,把打工这件事慢慢变成了学本事的过程。 后来罗燕悄悄离开了,没有道别,电话也打不通了,那时座机还没完全淘汰,但联系人列表里她的号码已经消失,之后有个男孩追求我,我拒绝了他,不是因为对他没好感,而是看出他眼里缺乏对未来的规划,罗燕让我明白的并非恋爱技巧,而是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她没留下什么大道理,却让我坚信人不能只做流水线上的普通零件。 几年后我认识了陈果,陈果十六岁就离家打工,攒钱想着开个小饭馆,陈果和罗燕特别像,买东西先算成本,送凉菜试试市场反应,订单多了才敢扩大经营,陈果也说想当老板,不想给人打工,陈果不靠关系,不靠学历,全靠每天观察、试错、调整,我看着陈果,就像看到当年的罗燕,陈果和罗燕都没读过多少书,但脑子清楚,知道怎么为自己打算。 我开第二家店的那天,忽然想给罗燕打个电话,拨过去却提示这个号码已经停用了,那大概是2008年或者2009年,手机正开始流行起来,旧号码就慢慢没人用了,我想告诉罗燕自己现在过得挺好,可连一句谢谢也没能说出口,罗燕没有在我的人生里画上一个句号,但她留下的东西一直跟着我走,我不需要特意感谢她,因为她早就活成了我做事情的方式。 现在想想,很多人都有过这种经历,在狼狈的时候被陌生人轻轻推了一把,罗燕没教人怎么成功,只是让这个作者看到别的路,陈果也没给钱,却让人明白普通人也能靠脑子改变生活,这些事没法写进简历,可它们实实在在地改变了这个人的后半生。
有个老同学,知道我也退休了就常常约见面。其实我们以前联系不多的,最近突然很关心我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