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男子在水果店买了根甘蔗,结账时,竟被告知要91元!由于已经削皮,男子只能无奈付钱,事后发文称:够狠哦,长这么大第一次吃!店主回应:物有所值,所有百果园都这个价! 近日,上海一根售价达91元的甘蔗,宛如一把锐利的锥子,无情地戳破了众多人对于日常消费那美好的想象,令人对物价现状不禁心生感慨。这事儿远不止一个顾客吃了哑巴亏那么简单,它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传统消费习惯和现在所谓的精品化市场之间,那条越来越宽的鸿沟。 这次冲突的根子,其实是买家和卖家对这根甘蔗的定义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在顾客的认知里,这就是一根街头解渴的水果,十几二十块钱撑死了。毕竟,有人提到在珠海的路边摊,处理得妥妥当当的同款青皮甘蔗,也就15元一根。 可是在店家眼里,这根来自西双版纳的青皮甘蔗,可是“优品”。9.9元一斤的标价,乘以八九斤的重量,算下来九十多块,在他们“百果园”这样的连锁体系里,似乎是理所当然的“物有所值”。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判断,在这里撞了个满怀。 当商家用一套精品逻辑来给日常水果定价时,遭遇市场的普遍性质疑几乎是必然的。对于那位付了91元的男顾客来说,这价格不是“值不值得”的问题,而是“狠不狠”的问题,直言这是人生中最贵的一次甘蔗体验。 真正让事情发酵的,还不是价格本身,而是交易过程中关键信息的“隐身”。店家先削皮切块再报价,这个流程让顾客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已经没有了退路。甘蔗处理好了,惊讶归惊讶,最后还是只能憋屈地扫码付款。 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核心,就是计价单位的模糊操作。我们已然习惯于按“根”购置甘蔗,鲜有人会去探究是否应按“斤”称量。这种习以为常背后,或许藏着对交易方式的忽视。商家恰恰利用了这种消费惯性,没有主动去澄清这个关键的区别,这就让顾客感觉自己掉进了一个被精心设计过的“坑”。 这与人们心中“童叟无欺”的朴素生意经背道而驰。一个厚道的做法,本该是在动手处理前,主动告知计价方式和预估总价,把选择权明明白白地交还给顾客。 事情被发到网上后,舆论场也裂成了两派。大部分人都在指责商家套路深,缺乏透明度。但也有声音认为,顾客自己不提前问清楚价格,也该为自己的疏忽买单。 这种争论恰恰说明,我们的市场正在经历一种成长的阵痛。当菠萝、甘蔗这类传统按件计价的商品开始精品化、高价化时,旧的交易默契已经不够用了。顾客拍照上网,实际上是把自己的个人遭遇变成了一个公共议题。 这根昂贵的甘蔗敲响了警钟。它告诉我们,在消费市场越来越细分的今天,过去那些心照不宣的价格共识,可能随时会失效。真正重要的,已经不是去争论这91块钱到底谁对谁错,而是思考如何重建信任。唯一的答案,就是透明。只有让信息不再捉迷藏,消费者在为高品质埋单时,付出的才是价格,而不是宝贵的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