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慈禧的阻拦,这个疯子或许早已荡平了日本? 这里说的“疯子”,不是别人,正

湖畔边静读的读者 2025-11-05 18:03:25

如果没有慈禧的阻拦,这个疯子或许早已荡平了日本? 这里说的“疯子”,不是别人,正是晚清政坛上以铁血手腕著称的左宗棠。这位年过六旬仍能抬棺出征、平定新疆叛乱的老将,一生最恨外敌入侵,面对日渐嚣张的日本,早早就嗅到了亡国灭种的危险,多次上书清廷请求主动出击,却始终被慈禧的妥协政策死死压制。 这声“疯子”里藏着多少悲壮。1874年日本侵台,左宗棠时任陕甘总督,远在西北仍上书直言:“倭人狡悍,久必为患,今不除之,异日必噬我中华。” 他的眼光毒辣如炬。那时日本刚明治维新7年,国力远不及清朝,陆军仅3万余人,海军只有几艘旧式军舰,根本经不起大规模战争消耗。 慈禧眼里只有自己的荣华。为办六十大寿,她挪用海军经费3000万两白银修颐和园,而左宗棠请拨500万两加强海防,却被户部驳回,只给了100万两。 朝堂上早分成两派。李鸿章主张“避战保和”,说“日本小国,不足为惧”,实则怕战事影响自己的淮军势力,与左宗棠的强硬形成尖锐对立。 左宗棠不是空谈战事。他提出具体方略:派南洋、北洋水师联合出击,封锁日本港口,再派陆军从朝鲜登陆,直击其本土,以当时清军实力完全可行。 1875年清廷讨论海防计划,左宗棠力主“海防塞防并重”,可慈禧最终采纳李鸿章主张,将大部分经费投向北洋,南洋水师多年未添新舰。 日本却在偷偷蓄力。1877年日本军费占国库收入12%,而清廷海军经费被层层克扣,1880年南洋水师仅得到年度经费的三成,舰船老化严重。 左宗棠在西北打仗都要自己筹钱。他向洋商借款1375万两才凑齐军饷,反观慈禧,一次寿宴就花掉1000万两,相当于北洋水师全年经费。 1881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后,再次上书请击日本,说“此时倭人羽翼未丰,一击可定百年太平”,可奏折递上去,慈禧只批了“毋庸议”三字。 李鸿章还在一旁泼冷水,说左宗棠“老悖昏聩,好大喜功”,实则是怕左宗棠立功后盖过自己的风头,北洋水师的主导权会旁落。 日本却把清朝的妥协当软弱。1882年日本吞并琉球,改设冲绳县,清廷只派使者抗议,左宗棠气得吐血,骂道:“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如今竟成缩头乌龟!” 他深知“忘战必危”的道理。在福州船政局任职时,他力推造舰育人,培养出刘步蟾、邓世昌等海军将领,这些人后来都成了甲午海战的骨干。 1885年左宗棠病重,临终前仍念着“日本未灭,心有不甘”。这位老将带着遗憾离世,而他担心的隐患,最终在10年后爆发。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廷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2亿两白银,相当于日本当时4年的国库收入。 此时人们才想起左宗棠的远见。有人在朝堂上哭着说:“若左公在,何至于此!”可再多的悔恨,也换不回失去的国土和尊严。 慈禧的妥协换不来和平。日本拿了赔款大力发展军备,1900年又跟着八国联军侵华,再次从中国掠夺走无数财富,清廷彻底沦为傀儡。 左宗棠的“疯”,是对家国的赤胆忠心。他抬棺出征时,将士们都愿随他赴死,这种精气神,正是晚清政府最缺少的骨气与血性。 历史没有如果,但教训刻骨铭心。一个国家若没有强硬的国防,没有敢战的决心,再富饶的土地也会沦为他人的猎物。 左宗棠的铜像至今矗立在长沙街头,他的目光依旧坚定。那是在提醒后人:落后就要挨打,妥协没有出路,唯有自强才能立足。 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晚清。航母编队游弋深蓝,歼-20翱翔天际,国防力量足以守护每一寸国土,左公泉下有知,定会倍感欣慰。 那些嘲笑左宗棠“疯”的人,才是真正的短视。他的远见和勇气,穿越百年时光,依旧是激励我们奋进的精神力量。 铭记左公的警示,不是要记恨,而是要自强。唯有国家强大,才能避免历史重演,才能让每一位国人都活得有尊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湖畔边静读的读者

湖畔边静读的读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