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掷地有声地抛出一番话:“没有大国支持的政权注定会沦为他国的

烟雨评社 2025-11-05 16:29:08

郭台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掷地有声地抛出一番话:“没有大国支持的政权注定会沦为他国的殖民地,比起惨淡收场,我宁愿选择依附于大陆。”这话初听带着点刺耳的直白,却藏着这位商界大佬摔过跟头后的通透感悟,更折射出两岸关系里最朴素不过的现实逻辑。 谁能想到,这位曾扬言“大陆离不开富士康,是我给他们赏饭吃”的企业家,会有如此彻底的态度转变。这份觉悟从非偶然,而是现实一次次给出的教训。 能说出这样的话,郭台铭的经历本身就是最好的注脚。作为富士康集团的创始人,他一手把企业做成了全球最大的电子代工厂,而富士康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和大陆紧密绑在一起。 上世纪 90 年代,郭台铭把工厂搬到深圳,靠着大陆的劳动力优势、完善的产业链配套和庞大的市场,富士康迅速崛起,巅峰时期全球每三部手机里,就有一部的零部件来自富士康在大陆的工厂。 可这些年,他也试过 “向外走”—— 在美国威斯康星州投资建工厂,想靠着美国的补贴和市场拓展业务,结果呢?当地劳动力成本高、产业链不完善,工厂建设进度一再拖延,投入的上百亿美元迟迟看不到回报。 在印度设厂时,又遭遇供应链断裂、工人罢工等问题,产能始终跟不上预期。几次 “出海” 碰壁后,郭台铭反而更清楚:对以制造业为核心的企业来说,大陆的优势是全球任何地方都难以替代的,这种优势不只是成本和市场,更是几十年积累下的产业生态。 而他提到的 “没有大国支持的政权注定会沦为殖民地”,并非空泛的感慨,而是带着对国际局势的清醒判断。这些年,台湾当局总想靠着 “抱美国大腿” 来寻求所谓 “安全”,又是买美国的过时武器,又是配合美国的 “印太战略”,可换来的是什么? 美国对台湾的 “支持” 从来都是有条件的 —— 高价出售武器,本质上是让台湾当 “冤大头”;要求台积电把先进制程工厂搬到美国,是把台湾的核心产业当成 “筹码”。 去年,美国还逼着台湾地区开放农产品市场,让美国的猪肉、牛肉大量进入台湾,冲击本地养殖业,不少台湾农民抱怨 “当局只在乎讨好美国,根本不管我们的死活”。 郭台铭身处商界,最懂 “利益交换” 的道理,他看得明白:美国对台湾的所谓 “支持”,不过是把台湾当成 “棋子” 和 “提款机”,一旦失去利用价值,随时可能被抛弃,而这样的 “依附”,最终只会让台湾陷入被动,甚至沦为他国的 “经济殖民地”。 再看两岸之间的现实联系,早已深入到方方面面,不是政治口号能割裂的。2024 年,两岸贸易额虽然受一些因素影响有所波动,但仍保持在 3000 亿美元以上,大陆依然是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最大的顺差来源地。 台湾的农产品,像莲雾、释迦,靠着大陆的市场准入政策,每年能为果农带来上亿元收入;还有上百万台湾同胞在大陆工作、生活,他们在大陆买房、创业、孩子上学,早已把这里当成了 “第二故乡”。 就拿富士康来说,即便这几年在海外有投资,大陆工厂依然承担着全球 70% 以上的产能,去年还在郑州、成都等地扩建工厂,新增了上万个就业岗位。 这些实实在在的利益,比任何宣传都有说服力,也正是郭台铭所说的 “现实逻辑”—— 台湾的发展离不开大陆,依附于大陆,不是 “委屈求全”,而是顺应经济规律、保障民生福祉的正确选择。 郭台铭的这番话,在台湾社会也引发了不小的讨论。有不少企业家表示认同,认为 “两岸和平发展,对台湾的经济才是最有利的”。 之前就有台湾工商团体联名呼吁 “恢复两岸直航、放宽经贸限制”;也有普通民众在社交媒体上留言,“我们只想好好过日子,不想被当局当棋子,更不想沦为殖民地”。 不过,台湾当局对此却避而不谈,甚至有官员私下批评郭台铭 “不懂政治”,可这种 “回避”,恰恰暴露了他们对现实的无视 —— 他们宁愿抱着 “美国大腿” 幻想 “安全”,也不愿面对两岸同根同源、利益与共的事实。 说到底,郭台铭的话之所以 “刺耳”,是因为它戳破了某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把最真实的现实摆到了台面上。两岸关系从来不是 “选择题”,而是 “必答题”,台湾依托大陆发展,不是 “依附”,而是一家人之间的相互扶持。 对台湾而言,只有认清这个现实,放下政治偏见,加强与大陆的交流合作,才能让经济有出路、民众有福祉,这才是避免 “惨淡收场” 的唯一正确路径。郭台铭作为商界大佬,摔过跟头后悟透了这个道理,而对更多台湾民众来说,这样的 “通透”,或许能让他们更清醒地看到未来的方向。 从狂妄到务实,郭台铭的转变道出一个直白的道理:两岸和平从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生存与发展的必答题。 信源:《联合早报》. 郭台铭:“宁附大陆不做殖民地”,背后是两岸现实逻辑

0 阅读:38

猜你喜欢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