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伟为什么后来再也没有登天?其实,他能够活着回到地球就已经是万幸,在他攀登太空

诸葛利剑 2025-11-05 10:41:39

杨利伟为什么后来再也没有登天?其实,他能够活着回到地球就已经是万幸,在他攀登太空的过程中,濒临死亡的 26 秒、寂静太空中的敲门声、舷窗玻璃的裂纹。除此之外,对于为什么不再登上太空,他本人这样回应,道出航天员的不容易。 杨利伟出生在1965年辽宁绥中,那地方靠海,风大浪急,从小就练就了坚韧性格。1983年他考上空军飞行学院,训练从基础抓起,每天早起跑操,学航空原理,练模拟飞行。毕业后分到空军部队,开初教-6教练机,逐步换上强击机和歼击机,飞巡逻任务时总得盯着仪表,积累了1350多小时飞行时间,升到三级飞行员。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杨利伟的身体和经验正好对得上。1996年空军选航天员,标准严,年龄25到35,身高1.6到1.72米,体重55到70公斤,飞行至少600小时,杨利伟报名后层层筛,从1500多人中进60人名单,去北京深造。两年选拔包括离心机转圈、密封舱憋气、水下训练,杨利伟都扛过去了。1998年他和聂海胜、翟志刚等13人成首批航天员,他的飞行小时多,反应快占优势。之后去酒泉基地练专项,模拟失重操作和应急。2003年神舟五号定他首飞。 神舟五号发射,杨利伟遇到的麻烦从升空就开始。火箭到30到40公里高度,低频振动突然来袭,频率10赫兹以下,跟人体脏器共振,杨利伟心率从70跳到140,血压猛升,视野模糊,读仪表都难,持续26秒。这振动科研人员预想过,但强度超预期,对内脏造成损伤,这种伤害没法完全逆转,航天员体能要求巅峰状态,有隐患就飞不了。地面团队后来改结构,神舟六号就避开了这问题。轨道上,杨利伟听到敲门声,像木锤敲铁桶,断断续续几天,检查设备正常,窗外啥都没有。神舟六号七号也听过,2014年模拟实验才查出是真空压差下舱体材料变形,金属层鼓起收缩挤空气发声。美国苏联早遇过,杨利伟报告帮后人排疑。返回大气层,黑障区通信断,外层烧掉,右舷窗外玻璃裂纹从边蜿蜒如蛛网,内层没事,但高速下风险大。飞船着陆内蒙古,杨利伟平安出舱。这些加起来,活着回来真算运气好。他自己说,不再飞是为让更多人上天,这话道出航天员的集体感和辛苦。 任务后,杨利伟2008年转航天员训练中心副主任,管新人选拔,从空军扩到科研高校,调年龄体重标准,优化训练方案。2011年升载人航天副总设计师,少将军衔,参与神舟系列和空间站,从方案审到发射监督,协调数据。国际上,他带联合国旗上天,推空间站向193国开放,组织实验访问。天和核心舱起步,到问天梦天组装,他审蓝图定进度,扩展到地月空间。2023年谈登月选人,优先飞行经验和工程背景。科普上,杨利伟去学校讲轨道机动应急,展示航天服,激发小孩兴趣。指导第四批预备航天员水下逃生失重模拟,传一线心得。中国航天从神舟到空间站,杨利伟经验融进去,推动翟志刚他们飞神舟七号等。现在他近60,还在一线干,换方式圆梦。 杨利伟的太空之旅不光是个人冒险,还牵扯技术进步。那个26秒振动暴露火箭设计短板,科研团队后来加阻尼装置,减震效果好,神舟后续任务平稳多了。敲门声谜底解开后,帮优化舱体材料,选择热膨胀系数低的合金,减少变形。舷窗裂纹查出是防护层耐热不足,升级涂层后,再入大气更安全。这些经历让中国航天从零起步,积累宝贵数据。杨利伟的身体损伤是主要原因,内脏隐患影响耐力,航天员选拔体检严,任何异常都过不了关。他回应说,飞一次够了,让新人上,这反映团队精神,航天不是个人秀,而是集体工程。 再看选拔过程,杨利伟从飞行员转航天员,考验多。空军挑人时,心理测试包括高压模拟,身体检查细到不打呼噜。首批14人中,他飞行时间长,适应快。训练基地生活苦,失重飞机上翻滚,练耐力。神舟五号前,杨利伟模拟上百次,熟悉每个按钮。飞天后,这些准备救了他,振动时他稳住汇报,没慌。返回裂纹时,也靠经验判断内层稳。为什么不再飞,除了身体,还有年龄因素,航天员最佳35岁左右,杨利伟飞时38,之后管理更合适。他的贡献从一线转幕后,帮培养第二第三批。 国际航天,杨利伟推动合作。联合国旗上天象征和平利用太空,中国空间站开放,吸引多国实验。杨利伟出席会议,协调项目,从生物到材料科学。空间站从天和到完整三舱,他参与论证,确保对接精准。登月计划,他强调选人有工程背景,能处理复杂系统。中国航天速度快,从2003神舟五号到2025空间站常态,杨利伟桥接作用大。科普方面,他讲座不枯燥,讲实际案例,激发兴趣。第四批航天员包括工程师,杨利伟指导调整训练,融入新技术如AI模拟。

0 阅读:0
诸葛利剑

诸葛利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