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的进程正在加速。现在台湾岛内,其实应该是有这种感受的,就是我们从各个层面的这

史鉴奇谈 2025-11-05 08:11:57

统一的进程正在加速。现在台湾岛内,其实应该是有这种感受的,就是我们从各个层面的这种缩小包围圈所带来的压迫感,正在逐步传递到岛内。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岛内也开始出现了一些变化,这里面比较明显的可能就是国民党。   确实,眼下国民党在岛内的处境用“尴尬”俩字形容都算客气了,简直像掉进了自己挖的坑里,越挣扎越往下沉。   这个“百年老店”如今在岛内政治版图上,存在感越来越弱,甚至一度有被民众党反超、沦为“老三”的趋势。这种边缘化可不是一天造成的,它背后缠着一堆死结,让国民党有点进退两难。   要说根源,还得从他们自己“丢了魂”开始。国民党早年好歹还扛着“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大旗,甭管实际做得怎样,至少表面上有个明确的奋斗目标。   可到了李登辉主政那会儿,画风就彻底跑偏了。他一边偷偷搞“台独”小动作,比如抛出“两国论”,另一边又把国民党朝着“柔性政党”、选举机器的方向改造,结果把党纪搞得稀松,组织变得涣散。   更伤的是,党的核心价值被慢慢掏空,弄得党员之间“理念”不谈了,光剩下争权夺利那点事儿。后来就算马英九上台,打着清廉招牌一度挽回些局面,但他那个“不统、不独、不武”的模糊策略,说白了就是想两头讨好,反而在关键问题上避重就轻,既没敢在教育领域清除“台独”史观的影响,也没能有效拉动台湾社会对统一的认同。   这种首鼠两端的态度,不仅让深蓝支持者觉得寒心,中间选民也看不出国民党到底有啥独特的价值。   党内问题也是一箩筐。用张学良当年批评国民党的话说,就是“没有中心思想”。上层领导只顾着争权夺利,基层党员则像盘散沙,党纪松弛到地方派系可以白天挂国民党的牌子,晚上却为绿营办事。更麻烦的是,党内论资排辈、利益固化,年轻有想法的人难出头,导致人才断层严重。   反观民进党,这些年不断吸收年轻血液,经过一二十年历练,这批人早已成为地方选举的主力军。国民党却还靠着几位老面孔苦撑,45岁以上的支持者成了基本盘,在年轻人中影响力越来越弱,这支持层“像发际线不断上移”,前景实在不乐观。   就连朱立伦都曾自嘲国民党是“全世界最有名的内斗党”,喜欢内斗到“在野了还要斗”。这种内耗传统,使得党主席洪秀柱当年面临“令不出中央”的困境,根本指挥不动下面的“立委”和派系山头。   说到两岸政策,这原本算是国民党的传统强项,但现在却越来越像它的“包袱”。当年连战访问大陆,国共双方确认坚持“九二共识”,使国民党在两岸关系上确实有过一段主导期。   但民进党不断操弄“抗中保台”议题,国民党内部有些人开始动摇,甚至把选举失利归咎于“九二共识”,动起淡化、调整两岸论述的念头。   这种自我怀疑,反而让国民党在民进党面前更加被动,既失去了深蓝群体的信任,又无法争取到中间选民,结果落得“三面不是人”的尴尬境地:美方视其为“常败”,大陆方面有人视其为“暗独”,自家人又骂其“亲中卖台”。   说到底,国民党没能真正理解和顺应台湾社会,特别是年轻一代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期待,也未能有效引导民意。   当民进党一步步把校园讲台和媒体舆论“绿化”了二十多年,国民党却几乎放弃了教育和宣传阵地,平时不发声,选举时临时抱佛脚,论述苍白无力,自然难以争取民心。   从更广的视野看,国民党这种持续下滑,其实也是它自身与台湾社会脱节的结果。它曾是个精英政党,但长期脱离群众,不接地气。面对民进党的种种攻势,国民党常常被动应付,缺乏主动引领议题的勇气和能力。   尤其在两岸关系上,它未能坚定有力地阐明坚持“九二共识”对维护台海和平、增进台湾民众福祉的积极意义,反而畏首畏尾,甚至试图回避,这使其政策优势不断流失。   当岛内民意,特别是年轻世代受“绿化”教育影响日深,对国家认同和统“独”立场产生变化时,国民党又未能提出有说服力的论述来应对,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社会基础一点点被蚕食。   所以,国民党如今在岛内道路越走越窄,真不是偶然。从理念丧失、组织涣散,到人才培养断层、两岸路线摇摆,再加上根深蒂固的内斗传统,这些问题相互交织,让这个老党难以真正脱胎换骨。   即便未来新任党主席面临整合党内、应对选举、处理两岸政策等挑战,但如果不能从根本上重塑党的理念,凝聚共识,并找回带领台湾社会前进的勇气和担当,恐怕很难扭转颓势。在两岸统一的大趋势下,国民党的未来,确实取决于它能否突破思想的禁锢,做出符合历史潮流的选择。

0 阅读:6

猜你喜欢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