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消息,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已于1日签署命令,终止与芬兰关于武奥克萨河水电

沃克笔下趣事 2025-11-04 21:20:43

11月3日消息,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已于1日签署命令,终止与芬兰关于武奥克萨河水电站能源开发协议的第三和第四条,理由是芬兰自2022年4月起就单方面拒购俄电,俄方自然不再承担补偿性能源供应义务。(环球时报) 1972年冷战正酣的时候,苏联和芬兰签的那份武奥克萨河水电站协议,本质就是笔“资源换稳定”的买卖,一条河串起两国的能源命门,一续就是53年。 那会儿芬兰靠着上游俄罗斯的水库调节水位,把伊马特拉水电站运营得风生水起,俄罗斯则通过稳定供电赚得盆满钵满,2021年光是卖电给芬兰就进账3.4936亿美元,相当于一座大型核电站的年营收,更别提还占了芬兰60%的电力进口和90%的天然气供应,说是芬兰的“能源靠山”一点不夸张。 但这看似牢固的合作,早在2022年4月就埋下了崩裂的种子,芬兰单方面喊停了俄电采购,等于先亲手砸了饭碗。 俄方当时没立刻翻脸,只是在2022年5月14日让统一电力进出口公司的北欧子公司停了供电,算是给留了点余地,没想到这一等就是三年,直到2025年11月1日,米舒斯京才提笔签了命令,终止协议第三和第四条,说白了就是“你都不买我的电了,我凭什么还帮你调水位保发电”,这波操作更像是对三年前既成事实的正式“盖戳”,把最后一点情面撕得干干净净。 可能有人觉得不就是停个电吗?芬兰早有准备,可数据不会骗人,2022年断供后芬兰电价直接飙涨463%,经济部长林蒂莱家的电费从每度8.7欧分涨到49欧分,折合人民币就是从6毛跳到3块3毛6,普通家庭一年电费多出好几百欧元。 为了摆脱依赖,芬兰花大力气建了北欧最大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年接收能力50亿立方米,转头从美国、挪威甚至卡塔尔买气,看似多元化了,实则成本涨了一大截,欧洲天然气批发价现在还是美国的近五倍,这笔账怎么算都是亏。 更有意思的是,这事儿压根不只是能源纠纷,背后全是地缘政治的影子。2023年4月芬兰刚加入北约,普京就说这是“错误”,果不其然,北约很快在芬兰米凯利市启用了多兵种陆军司令部,11月还搞起了近1.5万人的联合军演,演习地点就在靠近俄罗斯的边境地区。 俄方这边也不含糊,除了终止能源协议,还在卡累利阿组建了志愿民兵,显然是把能源当筹码,跟军事反制打了套组合拳。 毕竟在俄罗斯看来,既然芬兰都成了北约围堵自己的前沿阵地,再维持这种深度能源绑定,无异于给对手递刀子。 这套路其实俄罗斯玩过不止一次,当年俄乌天然气争端就是现成的例子,2006年、2009年、2014年三次断气,都是因为乌克兰亲西方后,俄罗斯用能源牌施压,最狠的时候连欧盟都跟着“着凉”,毕竟80%的俄气都要经乌克兰过境。 这次对芬兰的操作如出一辙,都是“你先翻脸,我就反制”,只不过俄乌是断气,俄芬是撕协议,核心逻辑都是用能源武器划清与西方的界限。 芬兰以为找到替代能源就高枕无忧了,可现实给了狠狠一击。伊马特拉水电站没了俄罗斯上游的水位调节,发电量眼看着就要缩水,而挪威这个新靠山自己都自顾不暇,2022年就差点启动电力出口限制,瑞典的电价也跟着疯涨,整个波罗的海电网都被拖进了泥潭。 更要命的是,芬俄贸易额2023年前半年直接骤降82.96%,能源进口断崖式下跌成了主要拖累,芬兰想建核反应堆和智能电网填补缺口,光前期投入就45亿欧元,这笔成本最后还是得摊到老百姓和企业头上。 反观俄罗斯,早就开始给自己找后路。随着欧洲逐步脱钩,俄罗斯把能源出口重心转向了亚洲,2024年亚洲和大洋洲占了其原油出口的81%,中国和印度成了最大买家,而2020年这一比例才41%。 虽然向亚洲输气的管道运力还赶不上欧洲,但“西伯利亚力量”管道已经快满负荷运转,多少能补上欧洲市场的损失。 说白了,芬兰这波“断供”没能伤筋动骨,反而帮俄罗斯加速完成了能源布局转型。 现在再看米舒斯京签的那道命令,更像是给俄欧能源脱钩盖了个章。 挪威趁机占了俄罗斯在欧洲30%的天然气市场份额,可欧洲工业用电成本还是美国的2.5倍,不少制造业都被逼着外流。 芬兰自己也清楚,2026年奥尔基洛托三号核电机组投产才能覆盖一成用电缺口,这之前只能靠高价买电硬扛。 说到底,这场持续半个多世纪的能源合作落幕,根本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芬兰选了站队北约,就必然要付出能源代价,俄罗斯则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诉西方:想一边拿资源一边搞围堵,没这么好的事。 那些喊着“能源独立”的口号,最后还是得由普通民众的钱包和企业的利润来买单,这大概就是地缘博弈里最现实的无奈。

0 阅读:0
沃克笔下趣事

沃克笔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