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发现,明明中俄边界早已划清,可一打开中国地图,俄罗斯远东的海参崴、伯力、库页岛等地方,依旧被用中文标注。有人疑惑这是不是没完没了地“翻旧账”? 别觉得在俄罗斯远东的地名后面加个中文括号是中国在“翻历史旧账”,要是真想挑事,直接在地图上画个圈标“中国领土”才叫过分,可咱压根没这么干,这些标注背后全是实打实的规矩和门道。 首先得明确一点,2004年中俄签的边界补充协定早就把包括黑瞎子岛在内的地界划得明明白白,2011到2016年的第一次国界联合检查更是把4300多公里边界线上的界碑立得整整齐齐,连哪块地能打猎、哪块区域能爆破都写进了后续文件里,主权归属这事儿根本没含糊的余地,地图上那道清晰的国界线就是最硬的证明。 之所以还能看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这样的标注,头一条就是国家有明确的规矩管着,自然资源部2023年印发的《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规范》第十四条写得清清楚楚,俄罗斯境内这八个曾有中国名称的地方,必须同时标注中文地名,除了海参崴和伯力,还有双城子、海兰泡、库页岛这些,一共八个,一个都不能少。 这可不是哪个地图出版社瞎折腾,而是《地图管理条例》里白纸黑字规定的,条例说编制地图得遵守地名表示规定,既要体现现实归属,也得尊重历史传承,这就跟咱给老房子挂牌,既写现在的门牌号,也备注一句“原张家大院”一个道理,是规矩不是任性。 再往深了说,这些中文地名可不是今天编出来的,每一个都带着几百年的历史印记。明朝永乐七年设的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管的就是外东北、库页岛这些地方,海参崴那会儿就是商船往来的重要港口,伯力更是边疆的军政重镇,这些名字在《明史》里都能查到记载。 到了清朝,1689年的《尼布楚条约》从国际法理上明确了这些地方归中国,只是后来清廷打了败仗,才在1858年《瑷珲条约》和1860年《北京条约》里把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了出去,沙俄才给这些地方改了名,比如把海参崴改成“符拉迪沃斯托克”,意思是“征服东方”,把海兰泡改成“布拉戈维申斯克”,翻译过来竟是“报喜城”,这名字背后藏着的历史分量,不是说改就能抹掉的。 浙江籍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花了30多年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收录了7万个古代地名,就是为了留住这份历史记忆,这套地图后来还成了赠送外国元首的国礼,可见地名从来都不只是个代号,而是文明的活化石。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标注方式在国际上压根不算新鲜事,纯属地理标注的常规操作,就说谷歌地图吧,在日本和韩国境外,把两国之间的海域标成“日本海(东海)”,在伊朗境外,把波斯湾标成“波斯湾(阿拉伯湾)”,完全是同一个逻辑。 前两年美国想把“墨西哥湾”改成“美国湾”,墨西哥强烈反对,最后谷歌的办法还是两边都标,本地用户看自己的官方名,其他地方用户两个名都能看着,要是按某些人的逻辑,谷歌这么干是不是也在“翻旧账”? 显然不是,这就是为了兼顾历史习惯和现实主权的通行做法,再看欧洲,很多国家地图上对前殖民地的地名也会附注旧称,比如法国地图上对北非某些城市的标注,跟咱这情况一模一样,没人觉得这是在争夺主权,就是尊重历史的一种方式。 还要澄清一个误区,这些中文标注从来都是跟在现用名后面的,比如“哈巴罗夫斯克(伯力)”,主次分得清清楚楚,这在格式上就明确了现用名的合法性,括号里的旧称只是历史参照。 就像咱们说“纽约(新阿姆斯特丹)”,没人会觉得美国要跟荷兰抢地盘,只是告诉大家这地方以前叫啥。 而且这种标注也不是只针对俄罗斯,翻开中国地图,朝鲜的平壤旁边不会标“乐浪郡”,越南的河内也不会注“交趾”,因为那些地名没有像海参崴这些一样,在近代有明确的割让史和持续的中文使用传统,可见标注是有严格标准的,不是随便找个古代地名就往上加。 那些觉得是“翻旧账”的人,其实是把历史记忆和主权诉求混为一谈了,中国早就通过条约明确了中俄边界,地图上的界碑、联合检查的文件都是铁证,要是真有领土诉求,何必只在名字后面加个括号? 反过来说,要是为了“避嫌”就把这些历史地名全抹了,才真叫丢了根,谭其骧先生当年编地图,哪怕身患重病也要亲自去边疆勘探,就是怕记错一个地名、画错一条界线,他说“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要是连舞台的旧名字都忘了,还怎么看懂过去的故事? 这些标注不是为了纠结过去,而是为了让后人知道这片土地上发生过什么,明白现在的边界是怎么来的,这才是真正的以史为鉴。 说到底,几个括号里的中文地名,既没碰中俄边界的半根界碑,也没违背任何国际协定,不过是遵守了国家的地图规范,留住了不该忘的历史,顺便跟国际惯例对齐了操作。 要是有人非得往“挑事”上联想,那只能说要么没看懂地图上的边界线,要么没明白历史标注的意义,毕竟尊重现实和铭记历史从来都不是矛盾的事,反而前者得靠后者来打底才更扎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