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吵吵半天“谁建议粟裕挂帅抗美援朝”,一会儿说是周总理,一会儿说是林帅,其实全

界欧姜望 2025-11-04 19:29:20

网上吵吵半天“谁建议粟裕挂帅抗美援朝”,一会儿说是周总理,一会儿说是林帅,其实全没说到点子上。真正拍板定调的,从一开始就是毛主席本人,而且这个决定,比1950年7月7日那场国防安全会议还早了整整一天。 不信看史料:7月6号晚上11点,毛主席直接给粟裕发了封急电,明明白白写着“现有重要任务委托粟裕执行”,让他7月16号前把手头三野的事清完,18号就去北京接任务。要知道,当时要组建的东北边防军,就是为抗美援朝预备的“种子部队”,司令兼政委这个位置,可不是随便给的。 稍微懂点体制的都明白,这种关乎立国之战的帅位,绝不可能在会上临时商量,早在开会前,毛主席和周总理就把人选定了,就是粟裕。 为什么非粟裕不可?看看他之前的战绩就懂:孟良崮敲掉张灵甫,淮海战役一口吞掉80万国民党军,论打大仗、硬仗、乱仗的本事,全军没几个能比。抗美援朝面对的是武装到牙齿的美军,要的就是这种能在复杂战局里“啃硬骨头”的指挥员,毛主席选他,是把最关键的担子,压给了最放心的人。 可偏偏粟裕当时病得厉害,多年打仗落下的肠胃病、头痛病,疼起来连饭都吃不下,更别说指挥几十万大军。 毛主席知道后,7月10号又发了第二封电报,口气软了点但态度没松:“有病应当休养可以缓来,但仍希望你8月上旬来京”。这话里的意思很明白:身体要紧,但这事更急,能撑着来就尽量来。 到了7月17号,第三封电报直接升级了,不再是毛主席个人名义,而是以军委名义发给华东局,再转粟裕,开头还特意提了句“毛主席前电粟要他8月上旬来京”。 这可不是简单的重复,是把“盼他来”这件事,从个人期待变成了组织层面的明确要求。而且电报里特意问“如病重则继续休养,如病已愈则盼来京”,字里行间全是“能来就千万别耽误”的急迫。 三封电报连起来看,口气一封比一封硬,不是毛主席没耐心,是朝鲜那边的局势不等人。当时美军已经开始往朝鲜半岛增兵,东北边防军得赶紧建起来,指挥员到位才能展开训练、制定预案,每拖一天,后续的风险就多一分。 直到8月1号,粟裕通过罗瑞卿给毛主席回了信,把病情说得详细,头痛得连地图都看不了,肠胃病也反复发作,实在没法担此重任。毛主席这才松了口,8月18号回信让他“安心养病”,还提了句“现在朝鲜打得比较顺,不急”,其实是不想给病中的粟裕再添压力。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9月15号麦克阿瑟仁川登陆,朝鲜战局急转直下,10月中央决定出兵,可“林粟均有病”,最后才定了彭老总挂帅。 这段往事最让人感慨的,不是“谁选了谁”,而是毛主席的用人。既看能力,也讲实际。选粟裕,是因为他能打;三次催请,是因为战局迫在眉睫;最后同意他养病,是因为不拿指挥员的身体当赌注。 没有所谓的“临时起意”,全是基于战局、基于人才的精准考量,这才是老一辈领导人的智慧,比网上那些捕风捉影的猜测,实在多。

0 阅读:583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26

用户10xxx26

6
2025-11-05 14:14

粟裕去了能力足够但可能会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委才行。或者还需要三野的部队多一些,这样互相熟悉便于指挥。

蔚蓝的天空 回复 11-05 15:08
出兵朝鲜是在彭总从西北回京之后才定下来的,并决定由彭总挂帅。

猜你喜欢

界欧姜望

界欧姜望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