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包围在奥斯基尔河东岸的乌军部队补给断绝,乌军指挥部在地面无法打通补给线的情况,就用R18无人机来给奥斯基尔河以东的被围乌军运输食品、水和弹药。 这条消息传出后,乌克兰国内舆论一片哗然。战争打到这种程度,连补给都得靠无人机往回倒腾。奥斯基尔河东岸的战况之凶险,由此可见一斑。俄军在哈尔科夫地区持续施压,河流成了天然的屏障,也成了阻隔补给的锁链。被困在东岸的乌军成了孤岛,一旦补给线断裂,就连最基本的水和食物都成了奢侈品。 据《乌克兰新闻社》报道,俄军从今年四月起不断推进,试图从奥斯基尔河东岸建立稳定阵地,切断乌军反攻的可能。到了九月,形势已经变得极度紧张。地面运输几乎完全中断,所有桥梁都在炮火中被摧毁,夜间车队成了无人机和炮弹的靶子。指挥部一度下令突围,但多支部队被迫原地死守。 面对这种困局,乌军想出了一个极端方案——用无人机送补给。执行任务的是被称为“战场蚊群”的R18多旋翼无人机。这种设备原本用来夜间投掷炸弹,如今被改装成运输机。每架R18能携带大约5公斤物资——几瓶水、一盒罐头、一匣弹药。听起来不多,但在生死线上,哪怕一瓶水也是救命的。 负责这项任务的,是乌军著名的“Aerorozvidka”无人机部队。这支部队从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就活跃在前线,是乌克兰最早自制无人机的团队之一。过去几年他们靠R18打击俄军阵地、夜袭装甲车,如今第一次把战斗机变成“救命机”。补给任务的危险不比作战轻,无人机得穿过密集的电子干扰区,还要躲避俄军的防空雷达。 乌克兰军方公布的影像显示,夜空中一排无人机在低空滑行,机腹下吊着装满物资的袋子。到达坐标后,无人机减速、释放挂钩,袋子落入壕沟。地面士兵迅速拖走,几乎没有灯光。操作员在几公里外的掩体里监控屏幕,一架接一架地飞。每一次投送都意味着一次赌博,一旦被锁定,几万美元的无人机就会变成空中碎片。 不少人质疑,这样的补给有用吗?一架无人机带几瓶水,能改变战局?但对被困的士兵而言,那就是希望。乌克兰军方内部流传一句话:“只要R18还在天上,我们就没被放弃。”这种精神层面的支撑,比物资更宝贵。 无人机送补给的背后,是传统后勤体系的全面失灵。俄军在奥斯基尔河西岸部署了重炮和反无人机干扰设备,任何试图靠近的卡车都被侦察无人机标定目标。补给车队几乎全军覆没,连河上的橡皮艇都难逃打击。乌军被迫改用无人机空投,在高科技和 desperation(绝境)之间找出一条生路。 与此同时,俄方也在打信息战。俄媒声称,乌军的补给无人机“被成批击落”,补给线“形同虚设”。乌方反击称,至少三分之二的飞行任务成功完成。由于双方都在打宣传战,真实数字难以确认。但从ISW(战争研究所)等独立机构的报告看,奥斯基尔河东岸确实存在长期补给困难,乌军的确在用无人机执行部分运补任务。 这场无人机补给行动也暴露了现代战争的新趋势。无人机不再只是杀伤工具,它变成了“空中补给兵”。俄乌双方都在研究如何用无人机维持战线。乌克兰的R18、俄罗斯的Orlan-10,各自代表了两种思路——一方靠灵活创新,一方靠数量与干扰。两者的较量,不止在战场上,也在技术和资源的角力中进行。 而在奥斯基尔河以东,那些被围困的乌军士兵仍在死守阵地。据《卫报》和ISW的分析,这些部队多数隶属于乌克兰第32机械旅和第92旅。他们坚守的意义不仅是地理位置,更是一种象征——证明乌克兰东部防线还没崩。补给断绝意味着士兵只能靠信念撑下去,而每一架无人机的轰鸣声,成了生的信号。 俄乌冲突拖入第三年,战争的形态早已变得奇特。无人机代替炮兵侦察,AI系统在实时计算弹道,士兵用平板指挥前线。补给无人机的出现,是无奈之举,也是一种技术革命。战争让人类不断发明新的生存方式,哪怕这种方式脆弱到只能送几瓶水。 从更大的格局看,这次奥斯基尔河的补给行动透露出一个重要趋势——无人化战争的全面到来。谁能更快地将无人系统整合进后勤和防御体系,谁就能在长期对抗中立于不败。乌克兰依靠创新在战场上撑住,而俄罗斯靠数量压制,两种体系的较量将决定这场战争的方向。 奥斯基尔河的夜空仍在闪烁,远处爆炸声此起彼伏。那些小小的R18在黑暗中穿梭,带着几瓶水、几发子弹,也带着战士们活下去的希望。战争没有浪漫,但在这种极端环境下,每一次飞行都显得格外庄重——那不是机器在飞,而是一种坚持的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