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再次语出惊人!他说:“我们再次出现了如孙中山当年说的‘一盘散沙

烟雨评社 2025-11-04 11:54:08

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再次语出惊人!他说:“我们再次出现了如孙中山当年说的‘一盘散沙的中国人’的局面。普遍的信任危机,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不断出现。无论是少数成功者还是多数弱势群体,没有一个阶层有生命幸福感......”字字诛心,震撼人心! 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的这番言论,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社会舆论的湖面上激起了千层浪。他所指出的“一盘散沙”与“普遍信任危机”等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入反思。 熟悉王德峰的人知道,他向来擅长把深奥的哲学思考和现实生活绑在一起,这次的感慨并非空穴来风。在他看来,这种 “一盘散沙” 的状态,本质上是社会精神层面的 “普遍不安宁”。 互联网让各种对立的观点和情绪被无限放大,人们要么陷入焦虑愤怒,要么选择佛系躺平,这些个体的精神状态其实都是整个社会精神状况的缩影。 就像他在阳明心学大会上提到的,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让生活日新月异,各种中西新旧的价值观念不断碰撞,这种持续的变化对人的精神承受力是极大的考验,而当下的我们正处在这个关键的转折点。 信任危机的表现其实就在日常细节里。网上购物要反复对比评价生怕踩坑,遇到陌生人求助先下意识警惕,职场里担心被同事算计,连邻里之间也很少往来。 王德峰觉得,这种互不信任的状态,让人与人之间像隔了层无形的墙,原本该有的社会联结变得脆弱不堪。而那些不断出现的丑恶现象,更像是这面墙的裂缝,让人们对周遭环境越发缺乏安全感。 这种集体性的不安,没有放过任何一个阶层 —— 成功者被业绩和竞争裹挟,看似拥有财富却找不到内心的归宿;弱势群体面临生活的压力,更难获得精神上的慰藉,最终变成他所说的 “没有一个阶层有生命幸福感”。 在王德峰的思考里,这种精神困境的根源,和市场经济带来的功利化倾向密切相关。人们太容易被短期利益牵着走,把得失看得过重,反而遮蔽了自己的本心。他在解读心学智慧时提到,禅宗里说 “种种不断跳跃转变的妄念” 会蒙蔽本心,其实就是指这种被私欲裹挟的状态。 就像有些企业家只盯着短期收益,忽略了商业中的道义;年轻人被外界的成功标准绑架,在选择职业时完全迷失方向,这些都是 “妄念” 主导生活的表现。而老子 “福祸相依” 的道理早就告诉我们,生活的无常本就无法完全把握,过度追逐外在的东西,只会让内心更加空虚。 不过王德峰并没有只抛出问题,他一直在寻找破解的答案,而心学正是他眼中的 “对症良药”。他常说陆九渊那句 “心,只是一个心”,无论圣人还是凡人,本心都是相通的,关键在于能否 “尽心”,回归生命情感的本真。 王阳明的 “致良知” 更是被他反复提及,在商业领域,这意味着企业家要守住道义底线,建立基于良知的商业自信;对年轻人而言,这能帮助他们不被外界标准裹挟,清晰认知自我价值。 他还举过日本稻盛和夫 “敬天爱人” 的例子,说明这种 “以人为本” 的理念,比单纯的制度约束更能凝聚人心,这也是心学在现代管理中的生动实践。 在东亚文化圈,心学的影响力其实早已显现,韩国在现代化中重拾儒家精神,日本通过企业实践践行心学智慧,这些都让王德峰坚信,中国的文化传统里藏着走出精神困境的力量。 他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其实就是要通过中国智慧的引导,重建精神家园,让文化原本的生命力复苏。毕竟人区别于动物的,正是能够提出生命理想并为之奋斗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恰恰藏在我们自己的文化基因里。 王德峰的话之所以震撼人心,不在于危言耸听,而在于戳中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困惑。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在寻找安心的方式,而他提醒我们,答案或许不在远方的潮流里,而在回归本心的思考中,在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文化智慧里。

0 阅读:1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