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中国银行在进行内部审计查账时,竟发现周恩来总理在30年前存入了1.2万英镑,换算成人民币是82308元,再加上30年的存款利息,如今账户金额高达已经46.7万元。 1997年,中国银行的审计室里,几个工作人员翻旧账时,一笔存了三十年的款项让所有人都停了手。 户名那一栏写着周恩来,这笔钱是三十年前存进来的,连本带利已经攒了不少。 这事太蹊跷了,谁都知道周总理的性子,一辈子过得比普通人家还节俭,衣服破了补了又补,工资常常拿去资助烈士家属和困难群众,去世的时候公开的存款没多少。 这样一个把“公”和“私”分得比清水还明的人,怎么会有这么一笔存款?银行赶紧成立了专门的小组,顺着线索往回查。 查来查去,线索指向了1967年的一封匿名信,当年有人给周总理寄了封信,里面装着汇款单和一张字条,说钱是自己攒下的,想交给国家搞建设,因为信得过周总理才寄过来。 周总理看到信和钱,当即就做了安排,说这是个人的钱,国家不能收,让赶紧找到寄钱的人退回去。 可那会儿情况特殊,寄信的人没留名字,找了好久都没头绪,为了不让钱出问题,银行只好先以周总理的名义开了账户存起来,一存就是三十年。 顺着汇款的源头再查,真相慢慢浮出水面,这笔钱的主人是银行的两位退休老人——刘本昆和他的英国妻子刘道蕊。 刘本昆是清华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当年为了躲避战乱,从北京辗转到上海、香港,最后被派到中国银行伦敦分行工作。 刘道蕊原名多利,早几年就进了伦敦分行,负责给中国海员发工资、办汇款。 她心善,见不少海员把钱乱花掉,不寄回国内养家,就天天劝他们省钱寄回家,还主动帮着减免手续费,大家都愿意听她的。 1944年的时候,抗战正吃紧,伦敦分行设了两个募捐箱,一个归红十字会,一个归当时的政府。 刘道蕊发现,政府那个箱子里的钱大多被官员偷偷拿走了,她看不过去,就趁没人把那个箱子藏到柜台后面,只把红十字会的箱子摆在前面。 这事儿得罪了那些贪心的官员,非要逼着银行开除她,就在这节骨眼上,刘本昆站了出来,说要把官员贪污的事儿捅出去,硬是帮她保住了工作。 两个人就这么因为一场正直的坚守走到了一起,后来结了婚,多利还特意取了个中国名字叫刘道蕊。 1949年新中国成立,伦敦分行里分成两派,一派想把外汇转到台湾,一派要归属北京。 刘本昆带着四个人组成起义小组,抢先把资产转到新账户,声明只归新中国管,硬是保住了一大笔国家财产。 那之后,刘本昆就一直想回国,刘道蕊为了跟他一起走,主动放弃了英国国籍,加入了中国国籍。 1967年,夫妇俩终于能回国了,为了尽快启程,他们把在英国的公寓低价卖了,手里攥着这笔钱。 看着新中国百废待兴的样子,他们觉得这钱自己留着没用,该给国家派上用场。想来想去,觉得只有周总理最可靠,就匿名把钱寄了过去。 回国后,刘本昆在中行国际部做事,刘道蕊在进口部做单据,她干活特别仔细,从来没出过错,还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全国劳动模范。 夫妻俩日子过得朴素,从来没跟人提过捐款的事,直到1997年银行找上门。 面对送回来的钱,老两口连连摆手,说钱早就捐给国家了,让用在该用的地方。 后来银行就用这笔钱成立了基金会,专门奖励优秀的员工,帮着做职业培训,这么多年下来,已经帮了上千人。 周总理一辈子管着国家那么多事,经手的钱不计其数,却从来没往自己兜里多拿一分,连别人真心想捐给国家的钱,都要较真地找到主人退回去,这种对“公权”的敬畏,放到什么时候都让人佩服。 刘本昆夫妇更让人动容,他们的爱国从不是喊口号,是战乱时敢站出来保护国家资产,是回国时甘愿把家底捐出去,是一辈子在岗位上踏踏实实做事。 刘道蕊一个英国人,放弃自己的国家,跟着丈夫扎根中国,最后还入了党,把中国当成了真正的家,这种不是血缘带来的认同,比很多空泛的表态实在多了。 真正的家国情怀,从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是刻在骨子里的选择,是一辈子做出来的实事。 周总理的清廉,夫妇俩的赤诚,凑成了最动人的家国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