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好奇,为何烂尾楼不能由其他开发商接手继续开发。实际上,烂尾楼问题的根源在于制度设计。 在中国买房,多数人走的是预售这条路。开发商刚拿地就开始卖房,买房的人把首付款交了,再从银行借钱,银行主要核查买房人的还款能力,资金立马流向开发商。 银行其实并不融钱给开发商,而是把压力转给了购房者。项目一旦停了,房没着落,钱还得继续还,问题全部落到买房的人身上。 开发商拿着买房人的钱,项目只要一路顺利大家都满意。可一旦资金链断了,开发商甩手走人,烂尾就成了买房人谁也避不开的大问题。 银行依旧收利息,对项目进展置身事外。这样的分工,让开发商没有太多约束,可以把账户上的钱花到别的地方,购房者却成了风险的最后接收者。 如果楼盘真的停了,想让新的开发商接手也没那么容易。原有的产权、债务关系像团乱麻,购房者的名字早就在产权证上写着,新开发商很难理顺谁该赔多少,合同也不清不楚。没人愿意替别人背锅,风险高回报少,这种局面下很难有“救世主”出现。 像美国、澳大利亚这样的地方,不允许楼没盖好就卖,有需要开发商自己出钱或从银行拿贷款,银行要认真查开发商的能力。 如果项目盖不下去,银行要自己承担损失。买家只交钱买成品房,风险就不会落到他们头上。中国这种模式虽然让开发快,但速度后面埋下的坑谁也不能保证。 回到国内,房子一停工,购房者两难。既不能住人,还要背贷款,每个月还得想办法找钱。开发商要是资金链断了,银行也只管自己收钱,没人为楼盘兜底,这样的制度让市场信任直线下滑。 眼看问题越来越多,有人开始反思预售模式是不是该改一改。大家买房本想图个安稳,最后不安也进了心里,谁都不敢再当那个冒险的人。 房子停了,烂尾楼丢在那里,买房人急得发愁,开发商却已经抽身而退。这种设计让整个风险和责任全部甩给了最难承受的人。 其实,要想让楼市不再陷入乱局,最关键的是让风险不再一味推给买房人。制度不调整,市场很难恢复信心,买房始终带着你的焦虑和担忧。 如果规则不变,谁都怕最后自己变成接盘那个,还敢去买房吗?这种困局,多少人都看在眼里,制度不改,大家的心就难安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