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1月17日,钱塘江大桥正式开通,数万人涌上大桥,可是他们不知道,桥下

趣史小研究 2025-11-03 19:49:44

1937年11月17日,钱塘江大桥正式开通,数万人涌上大桥,可是他们不知道,桥下正埋着几吨炸药,100多跟引线连着几百个点,只要引燃一条,大桥就会被炸成几段。 这事儿,得从一个人说起——茅以升。 在当时,钱塘江是出了名的“天堑”。水文地质极其复杂,江底是深达41米的流沙,再加上那凶猛的钱塘江大潮。当地老百姓有个说法,说一件事儿绝对办不成,就会讲:“那得等钱塘江上架起桥来!” 更气人的是,当时有外国桥梁专家断言:“能在钱塘江上造桥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生呢!” 这话太伤人了。但茅以升,这位土木工程专家,他不信邪。他辞掉大学教授的铁饭碗,一头扎进了杭州。他拿出的设计方案,是双层公路铁路两用桥,比美国专家华德尔的方案更稳固、更美观,还省了200万银元。 建造过程,那真是九九八十一难。专门定制的打桩船,刚进杭州湾就被巨浪打沉了;银行贷款跟不上,社会上闲言碎语满天飞。茅以升顶着天大的压力,硬是搞出了“射水法”打桩、“沉箱法”建桥墩、“浮运法”架钢梁。 那两年半,他几乎就住在工地上,甚至亲自下到水下30多米的沉箱里作业。有一次,他刚下去,日军空袭来了,电源一断,他在下面黑漆漆的沉箱里待了半个钟头,生死一线。 他就这么把一座“不可能的桥”给造了出来。 但这座桥的“生不逢时”,才是整个故事最让人五味杂陈的地方。 1937年,桥还在建,“七七事变”爆发了;8月13日,淞沪会战开打。战火,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逼近杭州。 茅以升的心情,恐怕没人能体会。他是个造桥的,可他脑子里必须开始想:怎么毁了它。 这听起来很残酷,但这就是战争。茅以升作为总设计师,他最清楚这座桥的“命门”在哪。根据资料,他当时就下令,在大桥南2号桥墩上,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方洞。 这个洞,就是给炸药预备的“坟墓”。 1937年9月26日,大桥铁路通车。11月16日,上海沦陷,杭州岌岌可危,南京政府正式下达了“备炸”命令。 注意这个时间,11月16日下的令。第二天,11月17日,大桥的公路部分,正式对公众开放。 这就是标题里那震撼的一幕。 茅以升后来回忆说:“所有这天过桥的10万人,人人都要在炸药上面走过,火车也同样风驰电掣而过。开桥的第一天,桥里就先有了炸药,这在古今中外的桥梁史上,要算是空前的了!” 你能想象茅以升当时的心情吗?一边是百姓的欢呼,一边是藏在桥体里的引线。他亲手接生了自己的“孩子”,又亲手给它绑上了炸药。 他女儿茅玉麟后来回忆,茅以升形容那种感觉,就像亲手掐死自己的孩子。 但茅以升没有立刻动手。他顶着压力,想尽办法拖延。为什么?因为这座桥,成了当时唯一的生命线。 从11月17日到12月23日,这短短的30多天里,这座桥成了“救命桥”。成千上万的难民、南撤的物资、后撤的部队,日夜不停地通过大桥。很多浙江的老人回忆,如果不是茅以升守着这座桥让他们撤离,杭州城可能要多死几十万人。 他是在用自己的声誉和生命,为同胞争取最后的生机。 12月23日,傍晚。日军的骑兵已经冲到了大桥北岸。最后的时刻到了。 茅以升万箭穿心,下达了命令。 “轰——!” 一声巨响,天崩地裂。这座凝聚了中国人骄傲和心血的大桥,这座通车仅89天的大桥,在茅以升眼前,钢梁扭曲,桥墩坍塌,沉入冰冷的江水。 他强忍着泪水,在当晚的日记本上,写下了八个大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 什么叫风骨? 茅以升的伟大,不只在于他造出了这座桥,也不只在于他有勇气炸掉它。 更在于他后来的举动。 撤离时,局势混乱。茅以升几乎丢光了所有家当,但他拼死保护了14箱木箱子。里面装的是什么?是钱塘江大桥所有的设计图纸、数据、照片和资料。 在最绝望的岁月里,他心里那八个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是他的全部信念。他坚信,他一定会回来,亲手把它修好。 1945年,抗战胜利。茅以升回来了。他带着那14箱珍贵的资料,开始组织修复大桥。1948年,大桥再次通车。 直到今天,这座大桥依然屹立在钱塘江上。 茅以升先生后来总结自己的一生:“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七八,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 造桥是爱国,炸桥也是爱国。这句从茅以升口中说出的话,重千钧。 这座桥,早已超越了钢铁和水泥。它是一个民族在最黑暗时刻,宁折不弯的脊梁。它见证了我们的苦难、我们的牺牲,更见证了我们“必定复兴”的顽强。

0 阅读:44

猜你喜欢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