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飞行员发现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怪现象每次中国战机伴飞,既不是歼16、也不是歼2

娱妮相约娱乐 2025-11-03 13:56:38

美国飞行员发现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怪现象每次中国战机伴飞,既不是歼16、也不是歼20、更不是歼35,总是用歼11伴飞或拦截他们! 这机型算不上最先进,却像甩不掉的影子,让他们既头疼又费解,2023 年 10 月那次夜间对峙最让人印象深刻。 美军 B-52 轰炸机刚进入南海敏感空域,一架歼 11 就悄无声息贴了上来,最近时俩机距离不到 3 米,歼 11 打开的航行灯把 B-52 座舱照得透亮,机组人员连对方飞行员的头盔细节都看得一清二楚。 更尴尬的是半年前,美国海军学会网站报道 P-8A 反潜机被拦截时,愣是把歼 11 错认成苏 - 35,后来偷偷改稿的糗事,成了军事圈的笑谈。 五角大楼 2023 年底解密的 180 起空中对峙记录里,60% 以上都是歼 11 挑大梁,“就像每次出门都遇上同个保安,明明小区里还有更凶的护卫,偏要他来拦你。” 这种 “固定搭配” 的背后,藏着他们没看透的门道。 要理解这一点,得先回头看 2001 年。 那时美军 EP-3 侦察机闯入南海,中国只能派歼 8 应对,最终发生撞机悲剧。 歼 8 机动性不足,电子设备落后,面对慢速却难缠的侦察机很吃力。 而现在的歼 11 早已不是当年的水平 —— 从最初组装俄制部件的 A 型,到换装国产 WS-10 发动机的 B 型,再到升级有源相控阵雷达的 BG 型,机身用了复合材料,寿命比原版苏 27 翻了倍,抗干扰能力也提升了 30%。 这种升级刚好戳中美军侦察的痛点。 美军在南海晃悠的大多是 RC-135、P-8 这类侦察机,速度慢、机动性差,歼 11 的空优设计正好克制。 它能以超音速逼近,又能稳定伴飞,挂着的 PL-12 导弹射程够远,不用开火就能形成威慑。 更关键的是,歼 11 在南海周边基地部署密集,从起飞到抵达目标空域比美军从关岛调机快得多,响应速度压根不是一个量级。 数量和成本更是歼 11 的硬优势,中国空军里歼 11 家族的规模早已突破三百架,是现役战机里的 “量产大户”。 维护一次歼 20 的钱,够养三架歼 11;单次出动成本还不到 3 万美元,就算应对美军每月十几次的侦察,长期下来也不心疼。 反观美军,P-8A 每次被歼 11 近距离伴飞后,光检查机体结构就得多花 15 万美元,2023 年一年耗损的机体寿命加起来,相当于十架战机提前退休。 中国空军当然不是没有更先进的机型,只是 “好钢得用在刀刃上”。 歼 20 的隐身涂层、雷达信号这些都是核心机密,总出来晃悠容易被美军侦察机收集数据,等于把底牌亮给对方看。 用歼 11 就没这顾虑,它本身脱胎于苏 27,信号特征能混淆美军判断,让他们摸不清歼 20 的部署规律。 而且每次拦截都是实战化训练,2023 年两百多次对峙积累的飞行数据,比在训练场上练半年还管用,华北某基地就有歼 11 部队 “首训即打实弹”,把拦截经验直接转化成战斗力。 美军的情报系统早就被歼 11 搅得晕头转向。 2024 年 11 月 P-8A 被拦截后,美军情报部门分析了半天,愣是分不清逼近的是歼 11B 还是改进型 BG,更别提判断后方有没有歼 20 待命。 这种模糊性让他们的侦察任务越来越难:原本能抵近到 200 公里内探测,现在被歼 11 一逼,只能缩到 300 公里外打转,收集到的信息打了对折都不止。 2025 年 4 月刚曝光的画面里,歼 11 又跟美军航母舰载机遇上了。 它没有做花哨动作,就稳稳保持在侧后方 10 米处,却让美军战机不敢随意变向。 这场景跟 2014 年那次 “法拉利绕校车” 式拦截比起来,更显从容 —— 当年歼 11 以 90 度倾角从 P-8A 鼻尖飞过,如今只用稳定伴飞就能达成目的,足见战术已经更成熟。 美军最近又把当年撞坏的 EP-3 侦察机从飞机坟场拖出来展览,想装委屈造势。 可他们没算明白,当年歼 8 都能拼死拦截,现在换成升级后的歼 11,要是真把事情闹大,受损的只会是他们自己的飞机。 2025 年上半年,歼 16 已经开始配合歼 11 执行任务,电子战能力直接锁定过美军 F/A-18,这意味着歼 11 还只是 “开胃菜”,后面藏着的力量更不容小觑。

0 阅读:0
娱妮相约娱乐

娱妮相约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