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天的僵局:2025美国政府停摆对各行业的冲击与反思 截至今日,2025年美国联邦政府停摆已进入第33天,这一时长仅次于2018-2019年特朗普任内创下的35天纪录,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二长的政府停摆事件。自1976年现行预算法案程序确立以来,美国政府已累计停摆22次,而停摆时长排名前两位的事件均发生在特朗普任职期间,这种高频且长期的停摆态势正深刻冲击着美国社会的运转根基。在两党分歧未见松动、停摆结束遥遥无期的背景下,其对美国各行各业的负面影响已全面显现并持续发酵。 政府停摆的本质是三权分立框架下府院预算博弈的产物,当总统提交的预算案未获国会通过且未达成临时拨款协议时,联邦政府便因资金缺口陷入停摆 。此次停摆自10月1日正式启动,随着时间推移,从联邦雇员到民生领域,从关键行业到宏观经济,冲击范围不断扩大,影响程度持续加深。 公共服务领域首当其冲成为重灾区。联邦雇员群体承受着最直接的冲击,全美约140万联邦文职雇员陷入薪资中断困境,其中半数被迫无薪休假,半数"必要工种"员工需无偿上岗 。更严峻的是,此次停摆不同于以往的薪资延后发放,白宫已要求各机构制定永久裁员计划,截至停摆第三周,财政部、商务部等多部门超4000名员工已收到裁员通知。作为核心公共服务的组成部分,航空运输系统濒临瘫痪:纽约肯尼迪机场等枢纽的专属安检通道因人手不足被迫关闭,联邦航空管理局认证空管人员短缺导致奥兰多机场航班停摆,仅10月26日全美就有超8600架次航班延误 。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同样承压,疾控中心日常统计更新停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批速度放缓,涉及联邦机构的民事诉讼大范围延后,民众基本权益保障出现明显缺口。 民生保障体系的断裂让弱势群体处境艰难。覆盖全美1/8人口(约4200万)的"补充营养援助计划"因资金耗尽于11月1日终止,数百万低收入人群、儿童、残疾人和老人面临吃饭难题 。尽管联邦法官裁定政府需动用应急资金恢复该项目,但特朗普政府以等待"适当法律指示"为由拖延执行,资金拨付的行政流程滞后进一步加剧了民生危机。教育领域的隐性冲击同样不容忽视,联邦负担的学生午餐费用被迫由地方政府垫付,州县财政压力骤增,部分偏远地区学校已出现餐食供应缩减的情况 。而美军薪资发放陷入的困境更凸显了问题的严重性:国防部通过挪用军事项目、采购及研发账户资金才凑够10月薪资,但11月15日美军将面临"无薪可领"的局面,直接影响军队士气与国防安全 。 关键行业的正常运转受到系统性干扰。航空业的危机已显现传导效应,达美航空等航司因TSA人员缺勤被迫调整服务,副总统万斯预警称若停摆持续至11月下旬假期旅行季,美国航空交通可能遭遇"灾难" 。农业领域虽未直接停摆,但农业部因资金短缺无法提供市场监测与技术支持,加之食品援助计划中断影响农产品终端需求,农民收入预期出现波动。金融与商业领域则面临数据断档风险,劳工统计局暂停运作导致就业、通胀等关键经济数据无法及时发布,企业决策失去重要参考依据,市场不确定性显著上升。小商业群体也遭受间接打击,依赖联邦贷款担保、资质审批的小微企业陷入资金周转与运营许可的双重困境。 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已发出警告,若停摆持续,将给美国经济造成70亿至140亿美元的损失 。这一损失既包括直接的经济活动停滞,如国家公园关闭导致的旅游收入下滑,也包括间接的效率损耗,如联邦项目审批延迟造成的投资停滞。更值得警惕的是,特朗普政府为缓解局部危机采取的"拆东补西"式资金挪用——从军事研发、边境防控等专项账户调拨资金支付薪资,这种做法虽短期掩盖了部分问题,却打破了财政资金的使用规范,可能引发后续更多领域的资金短缺风险 。2018-2019年35天停摆曾造成超110亿美元经济损失,而此次停摆持续时间已接近纪录,且波及范围更广,经济后果恐将更为严重。 从历史维度审视,美国政府停摆虽已发生22次,但此次停摆与2018-2019年的纪录级停摆共同凸显出政治博弈的极端化趋势。相较于里根时期多为1-3天的短期停摆,近年来停摆时长显著延长,且均集中于特朗普任职期间,反映出两党在预算问题上的妥协空间日益缩小。更令人担忧的是,此次停摆中,政府主动制定永久裁员计划、选择性分配资金等做法,已超出传统预算博弈范畴,开始触及政府职能正常运转的核心 。 截至目前,参议院关于拨款法案的下次表决最早将于11月3日启动,而停摆结束仍无明确迹象。这场已持续33天的僵局不仅让美国再次面临刷新停摆纪录的风险,更给各行业带来了全方位的系统性冲击。从联邦雇员的生计焦虑到千万民众的吃饭难题,从航空业的运营危机到宏观经济的增长压力,停摆的代价正由全体美国民众共同承担。当政府停摆从"政治博弈工具"沦为"常态现象",其对美国社会信任体系与治理能力的侵蚀,或许比短期经济损失更为深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