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一新娘刚换完敬酒服出来,竟然发现宾客已经全部吃完走了,新娘满脸尴尬,却又不好说什么,站在原地不知所措的模样,让人看了心疼不已,没有敬酒环节,意味着还礼流程有缺陷,难免有遗憾!网友却调侃:现在流行提前办仪式饭点直接吃! 最近山东有位新娘,经历的事儿真是让人五味杂陈。她高高兴兴换好一身大红色的敬酒服,准备去和亲戚朋友们热闹一下,结果推开门一看,人呢? 二十多桌的宴席,走了一大半。剩下的人也不像在庆贺,更像在收尾。这边大叔拿个塑料桶,把桌上没喝完的酒往里倒,那边大妈已经麻利地把剩菜打包好,准备撤了。 新娘就那么穿着一身红,傻站在原地。想喊住大家,又不知道该说点什么,那份尴尬,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这已经不单是她一个人的遗憾了,这简直就是一场活生生的舞台剧,演的是我们现在婚宴上,主人家想讲的“人情”,和宾客们只想走的“流程”之间的拉扯。 按老理儿,敬酒才是婚礼的“重头戏”。新人端着酒杯走一圈,是对长辈说声“谢谢养育”,是跟平辈兄弟姐妹联络感情,也是亲自感谢那些大老远跑来捧场的朋友。就像这位新娘想的,那杯酒不重要,亲口说句“谢谢”才重要,这是一种情感的确认。 可现实呢?在很多客人心里,来参加婚礼就两件事:把红包送了,把饭吃了。任务一完成,立马就觉得该撤了。他们根本没意识到,新人那边还有个情感高潮等着他们参与。所以,本来热热闹闹的敬酒环节,现在成了一道可有可无的附加题。说白了,有时候就算人没走,新人挨桌敬酒,碰上不熟的也就那么直接略过了,搞得那桌的客人也觉得别扭,心里嘀咕“我这是来蹭饭的吧”。 为什么现在的人都这么急着走?有经验的宴会经理说得透彻:来吃饭的,一半是来“还人情”的,另一半是来为以后自己办事“铺路”的。一场喜事,慢慢变成了人情债的结算现场。大家的心态,从单纯来“捧场”道喜,变成了一项必须完成的社交任务。 有些人的想法就更直接了,把这事看成是“兑换红包”,我给了份子钱,就等于买了一顿饭,吃完两清。情感上的祝福和见证,反倒成了次要的。再加上现在生活节奏快,好多人开车来,不能喝酒,吃饭速度自然就上去了。酒店上菜也快,客观上就给这种“吃完就走”的习惯提供了便利。 主人家也不是傻子,为了不让场面太难看,也想出了各种“防御”招数。比如,仪式没走完,就是不给你发筷子,让你干等着。或者故意把上菜的节奏拖得很慢,用一道道菜把你“锁”在座位上。 这些法子虽然能避免新娘面对空荡荡大厅的尴尬,但也挺没劲的。一场本该是发自内心、充满欢乐的聚会,硬生生变成了一场需要斗智斗勇的“控场”游戏。这恰恰说明,宾主之间那种自然的默契和信任,正在慢慢消失。 面对这种困局,很多年轻人干脆不玩了,开始搞“极简婚礼”。现场既无司仪主持,亦不见领导与家长那长达半小时、冗长乏味的发言。简洁氛围,少了繁文缛节,更显自在随心。新人上台,用最简单的话感谢大家光临,互动一下,然后直接宣布开席。没想到,这种干脆利落的风格,反而受到了普遍欢迎。 说到底,仪式从简不等于感情从简。它只是把那些虚头巴脑的形式砍掉了,直奔主题:谢谢大家来,请吃好喝好。这可能才是对所有人的时间与情感最高效的尊重。 回头再看那位山东新娘,她的失落,是个人期待和群体行为之间出现的巨大裂缝。她的故事告诉我们,一场真正“圆满”的婚礼,或许不在于仪式多么隆重,而在于主人和客人之间,能不能找到一种新的、让双方都舒服的默契。是在快节奏的生活里,为宝贵的人情,留下一段真诚而从容的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