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评审要花钱,教师借钱凑数,高校默许潜规则 2025年秋天,很多大学的教师都在为评职称发愁,问题不在于论文数量不够或者教学效果不好,而是必须先交一笔钱,正教授要付八万,副教授七万,刚入职的博士也得准备六万,学校没有直接说这是购买名额,而是把这些费用叫做科研启动费或课题管理费,为了能评上职称,有的老师去借高利贷,有的卖掉房子,还有人动用了家里给老人准备的养老钱。 这些钱实际上和科研工作没有关联,横向课题原本是学校和企业合作开展的项目,现在却变成评职称的通行证,有些老师找到中介公司伪造合同、虚构单位信息、制造银行流水,整套流程花费两三万元,部分评审专家还与中介存在私下联系,谁付的钱多,谁的申请就容易通过,这已经不是学术评审,而是一门明码标价的交易。 东部的好学校还能靠学术成绩说话,中西部的一些二本院校却缺少这样的底气,财政状况紧张,晋升通道也窄,干脆把职称当成一种创收手段,年轻教师面临的压力最大,从985高校毕业的博士进来工作五年如果评不上副教授就得离开,有人承受不了这种压力,干脆选择加入这个游戏,因为不参与就更没有机会。 教学好的老师反而吃亏,这些老师课讲得好,学生也喜欢,可因为没有横向课题,职称一直卡着,那些靠包装材料的人反倒升得快,教育部2024年发过文件说不能唯经费论,可到了地方没人真管,今年秋天某省突击检查了12所高校,发现7所学校都有假课题,结果一个人都没有被追责。 有位老师悄悄录下视频,拍到了转账记录和缴费通知单,媒体在十月底把这件事报道出来,采访对象没有公开姓名,学校方面坚持说没有明文规定要收这笔钱,但费用确实已经收了,收据也已经开出来了,其实大家都清楚这是怎么回事,只是没人愿意站出来点破,我看到这个情况心里很不好受,问题不在老师身上,而是整个体系出了毛病。
职称评审要花钱,教师借钱凑数,高校默许潜规则 2025年秋天,很多大学的教师都
能工智人
2025-11-02 20:54:25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