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美国国防部正式宣布 2025年11月1日,美国国防部正式宣布,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巡航导弹不会对美国自己的武器库存造成啥负面影响,于是把最终决定权交给了总统特朗普。(光明网) 截至2025年10月,“战斧”库存约4000枚,其中3000枚为2020年后量产的Block V型。按五角大楼“作战库存冗余标准”,满足同时应对两场区域冲突需2800枚,即便援助乌克兰200枚,仍有充足余量。更关键的是,雷神公司密西西比工厂年产“战斧”已提升至800枚,补库能力充足。 但这并非美军转变态度的核心原因。回溯2024年俄乌战场态势即可明晰:俄军凭借“口径”巡航导弹持续打击乌克兰后方枢纽,乌军方多次请求美国提供“战斧”以形成制衡。 当时美军以“库存不足”为由拒绝,真实原因是2024年美军在印太方向部署了1200枚“战斧”,以应对西太平洋局势。如今态度转变,源于印太方向新型“标准-6”导弹部署到位,部分“战斧”可抽身支援欧洲。 “战斧”若交付乌克兰,将对战场产生直接且显著的影响。参考1991年海湾战争案例,美军发射291枚“战斧”,摧毁伊拉克50%的战略目标,且圆概率误差仅10米。 对乌军而言,Block V型“战斧”1600公里的射程,可直接覆盖俄罗斯本土西部军事基地,这是当前乌军“海马斯”火箭弹(射程80公里)完全不具备的能力。俄军总参谋部10月下旬已发出预警,若乌军获得“战斧”,俄军需将前线指挥中枢后移300公里。 外界存在一个常见误区:认为美国军援仅基于军事需求。实则不然,此次“战斧”援助背后,蕴含着美国对欧洲盟友的警示意图。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1-9月,欧盟对乌军援仅完成承诺额的45%,德国、法国等国多次拖延。 美国前国防部顾问科斯塔在《外交政策》撰文指出:“‘战斧’援助是向欧盟传递信号——若不兑现承诺,美国可能调整对乌支持力度。” 特朗普的决策考量更为多元。这位总统向来主张“军援需兼顾经济效益”,而“战斧”援助恰好契合这一逻辑。雷神公司财报显示,每枚“战斧”造价159万美元,若援助200枚,美国国会将追加3.18亿美元采购预算,直接拉动雷神公司就业。 更重要的是,特朗普近期正推动“欧洲安全分担计划”,促使欧洲增加国防采购,“战斧”入乌可让欧洲直观看到美式装备的实战效果,为后续军售奠定基础。 俄罗斯的反制措施已逐步展开,俄外交部11月1日当天即表态,若美国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将“采取一切必要反制措施”。 具体手段可从历史案例推断:2023年美国向乌克兰提供“爱国者”导弹后,俄军随即部署“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实施针对性打击。此次“战斧”若交付到位,俄军大概率会将“伊斯坎德尔-M”导弹部署至俄乌边境,其500公里的射程可覆盖乌军“战斧”发射阵地。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战斧”的使用门槛。该导弹需卫星导航、侦察机校射等体系支撑,乌军目前不具备独立操作能力。 美军参联会主席米利在闭门会议中透露,美军可能需派遣约100人的“技术顾问”进入乌克兰,负责目标规划和发射指导。这意味着美军介入程度将隐性加深,与特朗普“减少海外驻军”的竞选承诺形成微妙矛盾。 回顾历史,2017年特朗普政府曾向叙利亚发射59枚“战斧”,当时同样以“库存充足”为由。但那次行动后,美军耗时18个月才补满库存,而此次产能提升后,补库周期缩短至6个月。 这种产能变化,是美国军工复合体近年“扩产备战”的直接体现,雷神、洛克希德·马丁等企业2025年军工订单同比增幅均超20%。 从全局来看,特朗普的决策将主导局势走向。若批准援助,短期内乌军可获得战略打击能力,或能延缓俄军冬季攻势;但长期来看,将激化美俄矛盾,俄罗斯可能加大对乌克兰民用基础设施的打击力度。 若否决援助,欧盟对美国的信任度将下降,美国在欧洲的领导力会遭受冲击。这一决策中,特朗普既要权衡军事层面的利弊,更要考量政治层面的影响。 这场“战斧”博弈的本质,是美国在维持霸权与控制成本之间的平衡。美国既想通过军援延续俄乌冲突以消耗俄罗斯,又不愿过度投入拖累自身;既想巩固对欧洲的领导权,又要逼迫欧洲承担更多成本。 无论最终决策如何,都印证了一点:大国的每一次军援,都不是单纯的慈善行为,而是精准的利益交换。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信息来源:俄外交部发言人:向乌提供“战斧”导弹无助于解决冲突 光明网2025-11-02 10: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