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人们可能还没有意识到,我们正处在科技迭代多么快速的一个阶段。
举两个例子,
1是年初春晚上才亮相的机器人,跳个舞都咧咧呛呛的,下场还要人扶。这才不到1年时间,已经进化到能奔跑运动,跳街舞,做个丝滑的回旋踢了。
2是AI的飞速普及,写个论文做个PPT已经是中学生都会的基础操作,现在甚至用AI生成长视频和电影也逐渐成为趋势,而国内快手的可灵AI算是绝对的引领者。
今年9月可灵AI推出2.5Turbo模型,在Artificial Analysis全球视频生成模型榜单中,以1329和1252的Arena ELO分数登顶图生视频和文生视频两大赛道,超越Veo3、Ray3、PixVerse V5等国际竞争对手。
上个月可灵还发起了NEXTGEN 全球新影像创作大赛,创作者使用AI进行影视创作,征集到122个国家与地区的超过4600部作品。
如果不是特别关注AI进展的朋友,对文生视频的印象,也许还停留在甄嬛突然骑个摩托车的一眼假的荒诞阶段。所以我建议有兴趣的朋友把可灵NEXTGEN评选出的十强作品都看一遍,非业内人士可能已经分辨不出这些是AI作品了。
这些AI作品也出现在最近的戛纳国际电视节,作为中国科技出海的重要里程碑亮相在国际舞台。
其实从宇树机器人、deepseek到可灵AI,这些案例都在证实中国科技进展的不替代性:
即一个科技成果从实验室阶段,到市场落地的速度太快,并非某些科技巨头永远停留在论文或PPT上。而国内巨大的市场前景,又会反过来激励科技厂商加速迭代,从而进入正向发展循环进而加速出海竞争。
人形机器人,预计明年内就会有1万价位的型号批量产出,进入千家万户;
可灵的2.5Turbo模型,高品质模式(1080p)下生成5秒长度的视频仅需25灵感值,换算下仅一块多钱,相比上个版本的2.1模型同档位便宜近30%,所以才会吸引越来越多创作者、导演、品牌、广告公司们加入到可灵生态之中。
最后一点思考是,用纯AI工具来制作电影,到底有什么不同?
电影电视这类影视文化作品,天然具备意识形态特征,每一个作品的背后都有导演、编剧、甚至摄像、化妆师们的文化背景。导演们通过镜头语言、对演员的调教、对台词的打磨,可以悄然传递其价值观和理念。所以经常观影的观众,都能一眼辨别某个作品是出自某个导演之手,或某部影片一看就来自某个国家或地区。
而当镜头和演员,都被AI和prompt提出词所替换后,是否还能有如此鲜明的特征。
AI工具对于影视文化作品,到底仅仅是一个“虚拟摄像机”的纯工具属性身份?还是会成为一个影子导演同样对其打上印记呢?
这类关于「AI技术伦理」的争论不会停止,但科技发展有个毫无疑问的底线原则:以人为本,技术永远作为帮助人类实现梦想的工具,技术本身并非目的。再高级的技术也应该和石斧、铁犁、蒸汽机、电灯电话照相机一样,服务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而可灵等AI产品,就是帮助用户实现更高层次的精神人文需求的生产工具。把艺术创作门槛降到最低,让更广大的人群更自由的、低成本的、高效率的发挥内心的理念与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