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冯小刚张国立提议继续使用繁体字代替简体字,此话一出,易中天反问道:“亂竈龜鬱会写吗?连简体字都没研究透彻,还指望写繁体字,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2015年全国两会上,导演冯小刚和演员张国立联名提出一个提议,希望在中小学恢复部分繁体字教学,理由是传承传统文化。消息一出,网上炸开了锅。就在大家争论不休时,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站出来说了句狠话,直接用四个字把两位明星噎得说不出话来。这场关于汉字的较量,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问题? 说起这事儿,得先了解下这三位主角。易中天1947年生于湖南长沙,1978年考上武汉大学研究生,1981年获文学硕士后留校教书,1992年调到厦门大学当教授。2005年他开始在央视《百家讲坛》讲历史,2006年讲《品三国》火遍全国,成了家喻户晓的学者。这人说话直来直去,从不拐弯抹角。 冯小刚1958年北京人,高中毕业后当兵,在部队文工团干舞美。1985年进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当美工师,后来转行当导演。1997年拍的《甲方乙方》开创了中国贺岁片市场,此后《唐山大地震》《非诚勿扰》等片子让他成了最有票房号召力的导演之一。 张国立1955年天津人,16岁就去工地修铁路,后来进了战宣队。1983年演电视剧《弯弯的石径》入行,转业到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当话剧演员,1987年凭话剧《朱丽小姐》拿了梅花奖。90年代《宰相刘罗锅》《康熙微服私访记》让他红透半边天,2012年凭《一九四二》拿了金鸡奖影帝。 2015年3月4日,全国政协会议分组讨论时,冯小刚和张国立提出要在中小学课本里恢复50到200个有意义的繁体字。冯小刚举例说,繁体的”親”是亲加见,意思是亲要相见;“愛”字中间有个心,说明爱要有心。现在简化成”亲不见、爱无心”,文化内涵就丢了。张国立也附和说,过去文化丢得太多,应该慢慢找补回来。 这提议经媒体报道后,网上立刻炸锅了。微博话题点击量很快破百万,有人支持说这是传承传统,也有人吐槽考试时间会更不够用。文化界和教育界也吵翻了天。 这时候易中天发话了。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得很直接:“恢复繁体字可以啊,你们先把'亂竈龜鬱'这四个字写出来,再来谈恢复的事。”这四个繁体字笔画多得吓人,写起来费时费力,但简化成”乱灶龟郁”,小学生都能轻松搞定。 易中天接着说,弘扬传统文化当然没问题,但不能搞形式主义。想让更多人接受,得既有思想性又有趣味性。强行把繁体字塞进小学课本,只会适得其反。小学生本来学习负担就重,让他们学这么复杂的字,最后还是得用简体字,何必折腾?要是真想学繁体字,大学开相关课程就行了,让感兴趣的人去研究。 其实汉字简化这事由来已久。1956年国务院通过《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发布《简化字总表》,1986年又修订了一版,这套方案一直用到现在。往前追溯,早在1935年国民政府就公布过《第一批简体字表》,只不过因为争议太大半年后就收回了。 为啥要简化汉字?建国初期全国文盲率超过80%,特别是农村,整村整村的人不识字,连写信都得托人带口信。汉字简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扫盲,让更多人能快速掌握读写能力。事实证明,简化字确实起到了作用,识字率大幅提升,普通教育得以推广。 有人说简化字破坏了汉字的美感和文化内涵,但这说法站不住脚。很多简化字其实是历史上就有的俗字、古字,民间早就在用,只是没有官方地位。有些简化字反而恢复了更古老的字形,理据性更强。至于”亲不见、爱无心”这种说法,纯属文字游戏,经不起推敲。 后来学界提出了”识繁写简”的主张,这个比较务实。能认识繁体字,方便阅读古籍文献;日常书写用简体字,提高效率。著名学者季羡林就说过,想做学问的人必须认识繁体字,但这不等于要全民都写繁体字。 这场争论之后,三位主角各自继续自己的事业。易中天2015年4月从厦大退休,但没闲着,2022年他的历史小说《曹操》出版,同年厦大返聘他当人文与艺术高等研究院院长。冯小刚继续拍电影,2017年的《芳华》、2023年的《非诚勿扰3》都有不错的反响。张国立2017年开始主持央视《国家宝藏》,用另一种方式传播传统文化。 说到底,繁体字和简体字都是汉字,都是中华文化的载体。繁体字有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适合用于书法、古籍研究等特定领域;简体字书写方便、易于传播,更适合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两者各有用途,没必要非此即彼。 汉字演变了几千年,从甲骨文到今天的简体字,每次变化都是为了适应时代需要。与其纠结繁简之争,不如想想怎么让更多人真正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你觉得应该恢复繁体字吗?还是识繁写简更合理?欢迎留言说说你的看法。



息灭贪瞋痴
符合六书的没问题,不合六书的应当更正
用户13xxx75
我们推广简化字的同时并没有禁止使用繁体字,所以喜欢繁体字的人大可以直接用就是了,那些叫而不用的人无非是哗众取宠,就是在喊着“看啊,我多有文化,我在呼吁恢复繁体字欸”,真有文化你直接写繁体字就是了,那些练书法的人不都在写繁体字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