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海燕”核动力导弹成功,把“安全飞机”理想送入新纪元:轰-20或将不远】
俄罗斯最新型的“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于10月21日完成了14000公里的试射,此射程已经是一个相当震撼的战略武器成就,但俄罗斯武装力量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大将在向普京总统汇报时还说,“海燕”导弹还可以射得更远,因为它是核动力的,它甚至可以在天上一直飞,至少可以飞上一个月之久。
🔻一个月是30天,也就是720个小时,而现在中美俄手里的洲际导弹一般飞行个半小时,最多一小时,就必须打击到目标,然后爆炸了,所以,从燃料水平上可见“海燕”对于人类的洲际导弹技术来说是多么巨大的代际跃进的革命。
🔻“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带来了一场新的动力革命,它采用核动力冲压发动机,空气从进气道进入后流经核反应堆,被加热后形成高温高压气流,再从喷口喷出,产生强大的推力,这就实现了“无限航程”与“超长留空”,实际就是所谓的“空中永动机”。
现在全世界的媒体都集中在讨论“海燕”导弹是如何如何把俄罗斯对于它的敌国美国和北约的战略威慑从最快速的瞬间打击增加变成了新一种的持续的没完没了的渗透威慑,以及这种导弹可以对敌方的导弹拦截系统进行持续不断的有效规避,它们自己有着强大的生存能力,等等。
去年,差不多也就是这个时候,俄罗斯总统普京曾经亲自向世全界宣布,俄罗斯又装备了一款威力极大的“榛树”高超音速导弹,俄军不但试射了“榛树”导弹,还用在了乌克兰的一家军工厂身上,毁灭效果可以说有如天雷降临,令人震撼。
但是,我个人认为“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的诞生,比去年的“榛树”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它标志着俄罗斯在另一项极为重要的核技术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突破,那就是以核动力驱动飞行器的技术。
“海燕”问世证明俄罗斯的核科学家们已经得到了成熟、安全和稳定的技术保障,也证明俄罗斯的核武器技术研究在又一个方向上走在了美国和中国的前头,这也是人类非常了不起的科研突破,虽然我是中国人,但这一样令人为之兴奋,因为这种技术未来也会在民用航空上得到潜力无限的应用。
其实,早在1950-1960年代,苏联的核科学家们为了应对冷战对手美国的严重安全威胁,就曾经计划要制造出可以使用核动力驱动的无限航程的远程大型轰炸机,而且苏联已经开始着手建造一架核动力的远程大轰炸机,并计划为这架核动力驱动的轰炸机建设一个小型核反应堆。
但是,此计划最后经过漫长和艰难的研究又不得不中止,因为当年在核反应堆小型化的制造上全世界的技术都非常不成熟,还有,在核反应堆的安全防护技术上也没有足够的保障,这样的飞机即使真的造出来,一来它会特别之巨大,不仅反应堆特别大,它的防护装置也必须非常厚非常重,这反过来就需要飞机必须有更为强大的发动机功率,所以,这种技术用在飞行器的制造上难度太大了。
二来,这种由核动力驱动的大型轰炸机还面临着另一种极为重大的风险,就是如果做不好充足的百分之百的安全保护,让它在飞行中被击落,那将对地面造成巨大的核灾难,它摔在哪儿哪儿就会变成第二个切尔诺贝利。
苏联科学家当时动员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财力,也发挥了聪明才智,但因为当时人类的各种配套的科学技术并不成熟,我想尤其是智能计算和通信技术非常之不成熟,无法对空中飞行的一个核反应堆实施百分之百的安全保障,所以苏联的这个这项伟大的科研计划最后不得不搁置。
其实,美国五角大楼和美国的核科学家,以及航空武器专家们,当年也曾经做过这方面的尝试,虽然他们的工作没有苏联科学家那么高调,但美国人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研发,但最后也都不得不搁置。
我相信差不多在同一时期,在掌握了核武器技术之后,中国的科学家也曾有过同样的雄心壮志,但是原因都差不多,大家最后都不得不搁置了。
所以,此一次俄罗斯将“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研发成功,并试射了14000公里,证明在核反应堆和核动力装置小型化上,俄罗斯的核科学家现在已经实现了巨大的技术突破,同时在对核动力装置空中运载的安全防护上,俄罗斯人也一定是取得了巨大突破。
当然,如果我们换另一种思路想,即现在人类在智能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等等方面的配套的技术突破已经给核动力装置的空中远程安全运载创造了越来越好的技术条件——而与美国和中国科学家们唯一不同的是,看来俄罗斯的科学家们历几代人,一直就没有放弃制造核动力远程战略轰炸机的伟大理想,俄罗斯人一直在这方面积极积攒技术,寻找机会,现在终于在“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上取得了重大成功。
所以,可以大胆预言,俄罗斯接下来将会在实现全球性威慑的远程核动力战略轰炸机上,尤其是他们可能还会首先在图-160、图-95这种既有的传统战略轰炸机的平台基础之上进行核动力的升级,这就会把美国引以为傲了几十年的B-2和B-21战略轰炸机跨越性地一步甩下——当年苏联人的理想是让一架这样的大型轰炸机不间断地在地球大气层里飞行80天以上。
而这也许是不是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中国的轰-20洲际远程战略轰炸机迟迟还没有问世?
中国的第六代战斗机都至少上天了3款了,轰-20仍然只闻楼梯响,不同人下楼,让我们等得非常焦急,也有人说轰-20在既有的研发计划下已经成功了,但基于新的全球竞争的战略目的和未来战争的势态,又被推倒重来了,正在进行重新的研发设计,所以,也许以核动力驱动的可以进行无限飞行的轰-20远程战略大型轰炸机,中国已经在研发制造中了,否则又该怎么解释轰-20的跚跚来迟呢?
我相信在核动力驱动飞行器的相关技术上,中国与俄罗斯之间并不会有太大的落差;但美国却很难说,中国的第六代战斗机歼轰-36和歼-50的突然问世,其实已经证明,现在的美国正在变成一个傻乎乎、憨呵呵,时刻迷信着自己天下第一,实际上已经是狗屁不是的老大帝国。
而如果经由“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的成功,最后带动着俄罗斯在核动力远程战略轰炸机上也实现了成功,那么,未来人类的民航大飞机也可能会使用核反应作为发动机的动力,那么该项技术的应用场景就太广阔了,远远超过用其制造战略轰炸机和巡航导弹的市场需求。
那时候,就基本上等于解决了民航客机动力的无限性问题,也就解决了民航客机发动机燃料的经济性问题,意味着,比如未来像空客320和中国商飞C919这样的民航客机都可以把双发变成四发,而现在更大的四发客机还会变成八发,发动机数量增加了,民航客机的安全性一定会大大提高,那么未来民航客机的安全性也必将得到大大提高,意味着我当年提出的“安全飞机”的理想也可以被付诸实施。
所以说俄罗斯的这次“海燕”导弹的成功对于全人类来说都是意义非常,不可限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