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核磁共振仪,以前飞利浦卖我们3000万。后来,我们自己研发出来了,他扭头就卖

古今知夏 2025-10-31 19:54:21

一台核磁共振仪,以前飞利浦卖我们3000万。后来,我们自己研发出来了,他扭头就卖280万。这中间蒸发的2720万,是什么?是我们的命。 遥想当初,中国的高端医疗设备市场,就是飞利浦、西门子、GE 三家的 “自留地”。他们手握核心技术,把 3.0T 核磁共振仪当成 “奢侈品” 卖,根本不把咱们的需求放在眼里。你想讲价,门都没有,全国医院都等着用,你不买,有的是医院抢着买。 可气人的是,买设备只是开始,后续的 “坑” 一个比一个深。西门子的设备,每年维保费用就得占总价的 40%,一次简单的校准就要 30 万,比一台普通彩超还贵。 而且维修工程师必须从国外调,设备坏了只能等,少则十天半月,多则一个月。基层医院常常陷入 “买得起修不起,修得起等不起” 的困境,患者的肿瘤筛查、疾病诊断,只能在等待中一拖再拖。 有县级医院院长吐槽,当年买一台进口 3.0T 磁共振,花光了医院三年的设备预算,后续每年还要拿出 200 多万做维保。 为了凑钱,医院不得不压缩其他科室的经费,连护士的绩效都受影响。可即便这样,外企还拿捏着话语权 — 零件坏了,只能买他们的原装货,一个小小的探测器就要价 100 多万,比国产整机的成本还高。 不止核磁共振仪,整个高端医疗设备领域都被外企攥着咽喉。2020 年之前,三级医院的 640 层 CT 几乎全是进口的,GE 的一款机型卖 2500 万,核心部件依赖进口,坏了只能等外企来修。 超声设备也是如此,高端心脏超声仪被飞利浦垄断,一台售价 800 多万,基层医院想都不敢想。 那些年,患者做一次 3.0T 磁共振检查,费用要 1000 多块,很多普通家庭舍不得,小病拖成大病。而医院花大价钱买回来的设备,就像个 “吞金兽”,源源不断地给外企输送利润。咱们的医疗资源被挤压,患者看病难、看病贵,外企却躺着赚得盆满钵满。 转机,始于一群中国科研人员的 “不服输”。 有人放弃海外优渥的待遇回国,有人扎根实验室十几年不抬头,有人把所有积蓄都投进研发。他们就想争一口气:别人能做的,咱们也能做;别人卡咱们脖子,咱们就自己凿出一条路来。 研发的过程有多难?超导磁体是磁共振的核心,外企封锁技术,咱们的团队就从最基础的原理开始钻研,反复试验上千次,终于攻克了高温超导技术,让磁体的稳定性达到国际水平。 射频线圈直接影响成像质量,科研人员熬了无数个通宵,优化线圈设计,让图像分辨率比肩进口设备。 就这样,一步步啃硬骨头,咱们终于造出了自己的 3.0T 核磁共振仪。联影医疗的首台设备一上市,就引发了行业震动 — 性能不输飞利浦、西门子,价格却只有进口货的零头。 国产设备一发力,外企的垄断神话瞬间崩塌。除了核磁共振仪,国产 CT、超声设备也接连突破。东软医疗的 640 层 CT,售价只有进口的 60%,核心部件自主化率达到 90%;迈瑞医疗的高端超声仪,不仅走进了国内大医院,还出口到 100 多个国家。 更解气的是,带量采购政策成了 “反垄断利器”。福建首轮集采中,国产 1.5T 磁共振中标价低至 293 万,直接倒逼外企降价。飞利浦、西门子三个月内三次调价,以前的天价设备,如今终于回归合理价格。 现在变了天。基层医院不用再贷款买设备,花几百万就能用上高端核磁共振仪;患者做一次检查,费用降到几百块,普通家庭也能承受。县域医院的诊疗水平提上来了,农村老人不用再跑几百公里去大医院,在家门口就能做精准检查。 这不是简单的价格战,而是技术话语权的争夺战。以前外企说多少钱,咱们就得给多少钱;现在咱们有了自主技术,就能自己定规矩。那些蒸发的 2720 万,是咱们用自主创新挣回来的实惠,是中国医疗行业挺直腰杆的底气。 如今,国产高端医疗设备的国产化率已经从不足 30% 提升到 43%,联影在国内 CT 市场的占比达到 42%,彻底改写了进口垄断的格局。 咱们不仅打破了封锁,还在前沿领域实现领跑 — 联影的全球首台 5T 全身磁共振获批上市,分辨率能捕捉早期微小肿瘤,技术指标全球领先。 这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的日夜坚守,是国家对核心技术的持续投入,是中国制造业从 “跟跑” 到 “领跑” 的蜕变。

0 阅读:71
古今知夏

古今知夏

感谢大家的关注